抛起,落下,旋转……蛇年春晚舞台,一群杭州宇树科技机器人玩转手帕,“扭动”身姿。
同期,万里之遥,零下四十摄氏度的南极冰原,一只合肥造六足机器狗正稳定负载高达70公斤的科研设备,于复杂地形自由穿行。
它叫“联想晨星IS”,由联想上海研究院与合肥产业基地联合研制,配备多模态感知系统,实时解析环境数据,遇冰裂隙等风险即时预警,守护极地科考安全。
联想晨星IS六足机器狗。联想集团供图
相隔万里,“舞台”迥异,它们共同证明着业界的断言:智能机器人技术的拐点初现。
约30万年前,标识人类进化至新阶段的早期智人,以脑容量激增为显著特征,可进行复杂思维活动与社会行为。如今,AI技术的突飞猛进,也为机器人锻造出类人“大脑”。
于是,行业共识日渐清晰——智能机器人“走”到了实验室与市场化的十字路口。
某种意义上,包括杭州及北上广深等先发城市纷纷“重仓”智能机器人产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首次提到“具身智能”,均是此种共识下的决策投射。
力争进入全国头部的智能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城市,产业规模居全国前五,争创国家级未来先导区……3月30日,2025中国(合肥)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上,合肥也明确了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愿景。
是愿景,也是“雄心”。恰如当年合肥选择重投新能源汽车产业,短短数年便让其产量跃居全国前二。合肥的智能机器人能否与新能源汽车一样,再一次完成“弯道超越”?
合肥“底气”
——造“智人”背后的“心谷联动”
“进入全国头部的智能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城市”,当天大会主屏幕跳出这一行字中,被加大放粗的“头部”二字甚是惹眼。
这一细节也仿佛映射出这座城市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底气”。
此时,几十公里外,合肥新桥机场,安徽长航未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安防巡逻机器人和排爆机器人正在岗位上巡逻,与机场自身安防系统相互配合。
“合肥拥有中科大、中科院等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在机器人相关领域成果显著且培养了大量人才。”该公司董事长王均春早年投身人工智能行业,其核心技术团队便来自合肥。
“合肥还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如汽车、家电产业都已使用工业机械臂,构建起了机器人上游的供应链。”谈及合肥“底气”,00后清华毕业生闵宇恒也有自己的理解。
闵宇恒是合肥零次方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该公司研发的ZERITHZ1既能跳舞,也会模仿人类打拳,还能叠衣服、摆放水果……妥妥的“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正如上述两人所言,研发上“想象”、制造上“成像”,折射出合肥智能机器人产业的良好“基因”。
研发端上,合肥有研发平台26家且多家正围绕智能机器人本体开展科研攻关,涉及四肢、多维力矩、柔性触觉传感器、大小脑、控制系统动力学算法等,均是行业核心前沿技术。
在制造端,合肥拥有智能机器人企业,以及人形机器人整机集成企业(如安徽聆动通用)、“大脑”企业(如科大讯飞)、“小脑”企业(如中科深谷)、核心部组件企业(如联宝科技)和其他元器件、场景应用企业等。
“合肥初步形成了大脑-小脑-核心部组件-本体的研发制造一体化格局,是国内少有完成智能机器人产业全链布局的城市。”合肥市发改委副主任、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以下简称“国先中心”)执行主任程羽表示。
此外,最具合肥标识度的“底气”当属驱动城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基座”。
作为新时期合肥“Y”城市创新战略中两大驱动引擎,2022年,科大硅谷和国先中心先后成立,分别致力于营造创新生态和链接高端产业资源,旨在实现产业体系建设从“单点突破”到“系统作战”。
在2025中国(合肥)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上,“心谷联动”首次亮相,双方联合成立合肥市首个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联盟,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发力,促进“链主企业 + 科创平台 + 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心谷联动’是让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实现无缝衔接,从而破解科产‘相望难相见’的痼疾。”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董事长吴海龙表示。
2025中国(合肥)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科大硅谷供图
合肥“打法”
——从资金到服务的“生态雨林”
3月30日,在2025中国(合肥)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现场,当合肥“6128”工程政策PPT画面在屏幕上切换时,台下鸦雀无声,与会人士专注聆听并频频拍照记录。
与之形成呼应,会前一周,国先中心智能机器人事业部负责人孙丹丹发现,参会企业数量从预计的200家陡增至超300家。即便如此,当天会场还是临时“加座”。
上述场景印证一个事实,合肥恰逢其时的出手,满足了他们的期待。
某种程度上说,回应企业期待也是城市产业“生态雨林”的一次构建。
设立100亿元未来产业基金,三年内投入20亿元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每年再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补贴智能机器人企业研发成果……真金白银的资金投入是其一。
但科技密度极高的智能机器人企业,尤其中小企业更看中一座城市服务创新的能力。会上,合肥发布“6128”行动计划:力争一年内开放60家整车配套企业供应链目录,为100家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和技术攻关,打通华为、讯飞2个多模态大脑,形成共性服务能力,促进8大场景实施落地。
“这是我们想要的。”一位参会的企业人士表示,合肥计划建设公共服务创新平台,涵盖复杂结构特种加工、关键零部件精密加工和检测等模块,并依托联宝科技的智能制造优势共建小试中试平台,将极大降低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本。
需要指出的是,不论是实施“车机人”协同计划,还是推动“具身大脑”开发与泛化应用等,合肥欲以形而上的共性生态营造,为智能机器人产业营造包容性的服务支撑生态。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陪伴不是大包大揽,而是在技术无人区做企业的‘第二研发中心’。”程羽这样形容。
服务创新,合肥不只有政策上顶层设计,还有聚合资源的平台。
“科大硅谷就是一个好平台。” 闵宇恒表示,虽然企业今年才落户科大硅谷中国视界园区,却已在融资等方面得到支持,科大硅谷还积极帮助零次方对接合肥大数据公司,解决企业在算力方面的需求。
“通过科大硅谷,我们实现了包括宣传、创景业务在内实实在在的资源链接。”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安徽如动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朱宝。其公司研发和推动的“盖亚”可学习类脑模型和芯片,是一类以智力衡量其性能指标的新型人工智能模型和芯片。
“科大硅谷核心在于聚资源、搭平台,是要将产业的‘池子’挖得更宽,延伸服务链条,培育更多科创企业好苗子。”吴海龙表示,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应该成为服务科技创新创业的“大模型”。
科大硅谷核心区中安创谷。科大供图
合肥“范式”
——以城市为试验场的场景“渗透力”
一场智能机器人大会,让人仿佛看见了“未来”。
互动展区内,智送一体咖啡机器人平均70秒做一杯咖啡,还能送上写字楼;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无论科技的多模态交互表情头可实现人类面部表情的精准识别、实时模拟;灵博机器人手可实现精准持握,持鸡蛋、易拉罐,不在话下……
场景,是技术最好的“老师”。锚定产业创新,合肥以一座城市为试验场,让“科里科气”的创新具有“烟火气”。
以智能机器人产业为例。去年,合肥发布了全国首个智能机器人“超级场景”,面向全国科技企业、高校院所等,发布集成式应用场景,诚邀科创团队带着好技术、好产品成为合肥智能机器人产业合伙人。
于是,置身这座城市,到骆岗公园,游人能享受到机器人智慧伴游、无人驾驶交通导览;走进校园课堂,孩子们可以在定制化科学教育机器人中感受快乐教育……
当然,要让智能机器人与场景“牵手”并不容易。
日前,合肥的一个工地上,焊接机器人挥舞着机械臂,精准地完成每一道焊缝。“钢铁侠”怎么进了工地?这得益于合肥市场景公司“百企服务”行动。
时针再向回拨,某次合肥市重点工程局建设项目场景应用创新沟通交流会上,施工企业普遍反映桥梁钢结构焊接长期依赖人工,存在效率低、安全隐患大、作业环境危害健康等痛点。合肥市场景公司以此为突破口,联合相关单位系统梳理施工全生命周期场景需求,同时通过能力企业库筛选、专家咨询及产业链协同,最终让行业内专业焊接机器人走上“岗位”。
“通过场景服务公司,我们遴选百家高成长企业,为企业定制化打磨一批场景解决方案。”在吴海龙看来,服务科创企业,“找场景”和找人才、找资金同样重要。
2025中国(合肥)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互动展区里各式智能机器人。人民网 陶伟摄
吴海龙的这句话是合肥这座城市对场景“渗透力”的具象表达。
据悉,围绕文旅、教育、医疗、场馆科普、表演、公共安全等领域,深挖场景应用痛点,合肥谋划集成式场景解决方案,推动智能机器人在真实场景中先行先试。此外,合肥将构建“225”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布局,即打造2个智能机器人产业园,2个智能机器人科技服务业集聚区,设立5个机器人典型应用示范区。
以场景需求倒逼科技创新,从这个层面上说,合肥正以一座城市作为试验场,加速技术泛化能力提升,为智能机器人产业开辟一条“从场景中生长”的跃迁通道。
而这种场景的“渗透力”,一定程度上也是合肥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一种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