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民营企业收获了一份意义非凡的“礼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作为我国首部聚焦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它的落地为民营经济的长远发展筑牢了法治根基。
就在法律施行的前一日,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发布的《2024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传来佳音,青岛综合排名稳居副省级以上城市第八位,市场环境指标跃居第三,其“政府搭台、企业对接、供需并进”的产业链融通模式,成为全国范围内破解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难题的“青岛方案”。

在青岛,民营企业不是“配角”,而是真正站在舞台中央的位置。青岛用制度保障尊重市场,用政策红利激活主体活力,用法治护航筑牢发展信心,为民营企业营造一个“权力有保障、竞争有规则、发展有空间”的安心环境。
“青岛经验”亮相全国
在《2024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中,“青岛经验”榜上有名,不仅是对青岛过去几年工作的肯定,更意味着其发展模式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价值。
在“主要经验做法”板块,青岛市依托“政府搭台、企业对接、供需并进、互利共赢”的模式,搭建“链万企”供需对接平台,形成长期展示、精准推荐和供需双方高效交互的经验做法作为正面典型,入选“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的领先实践。
全球最大空调风叶制造商之一广东顺威股份,从成立之初就与海信集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其成长史正是中小企业与链主协同共生的缩影。大企业作为拥有产业链上下游强大影响力的行业龙头,能够产生建链、补链、强链、延链的“链式效应”,一家大企业可以带动一个产业、激活一域经济。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中小企业则依靠自身要素、技术等方面优势,成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支撑。
在今年首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链固链建链常态化对接会上,松立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抛出“橄榄枝”,表示希望通过产业链对接活动,在青岛本土找到更好的配套企业。
从去年4月青岛首次启动融链固链行动,到今年形成“月月有对接、链链有专班”的常态化机制,青岛在“链”上对接服务,在“链”上链接资源,企业抢来市场和订单的同时,也打开了产业融通的新路径,产业链供应链变成畅通经济循环的“共赢链”。

这种模式之所以能成功,关键在于它不是简单的“拉郎配”,而是基于市场机制的深度协同。政府的介入不是为了干预市场,而是为了弥补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信任成本高、对接效率低等短板,从而构建起一个更加高效、开放、可持续的产业协作网络。
法治“全链条”护航民企成长
出台实施民营经济促进法,一个重要背景是,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占有很重的分量,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备坚实基础。
青岛作为民营经济大市,近年来,“五六七八九”贡献更加突显。2024年,青岛市新登记民营经营主体23.6万户,占全市新登记经营主体户数的99.4%,占比跃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位,较2023年同期前进1位。
青岛已经形成从政策创新到制度深耕的“长期主义”,让法治成为护航民营经济的“基础设施”,为民营企业构建平等竞争有保障、合法权益有底线、创新发展有空间的法治环境。
早在2024年,青岛就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出台《青岛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围绕财税支持、金融扶持、创业创新、市场拓展、权益保障等关键环节,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法治保障。该条例不仅与国家即将施行的《民营经济促进法》精神高度契合,也为地方立法先行先试提供了鲜活样本。

今年5月,青岛再出实招,发布《青岛市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若干措施》,首次对涉企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系统性规范。与此同时,在政策兑现层面,青岛依托“青岛政策通”平台,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实现政策信息精准匹配、申报流程线上办理、奖补资金直达快享,极大提升了政策落实效率和企业获得感。
在监管方式上,青岛也展现出灵活而有温度的治理智慧。针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新兴力量,青岛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为处于成长期的企业留足试错空间,激发其创新潜能。这种“监管不越位、服务不失位”的理念,正是对新法中“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精神的生动实践。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可以说,从顶层设计到执行细节,从制度供给到服务落地,青岛正通过不断完善的法治生态体系,为民营企业营造一个“权力有保障、竞争有规则、发展有空间”的安心环境。
更有信心、更加顺心、更感舒心
今年一季度,青岛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2.4%,比上年全年加快6.6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3.4%。民营经济是典型的“环境经济”。哪里空气清新、环境优渥,企业就往哪里走,活力就向哪里聚。
从专设企业家日,以专属节日展示青岛的态度和城市温度,到陆续出台各项政策文件,全方位营造尊崇企业家的浓厚氛围;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清除阻碍,再到积极搭建起政企沟通的“连心桥”,让信息得以顺畅传递,诉求能够及时回应。尊重企业家的鲜明导向已然如同春雨润物般,深层次地扎根于这座城市的发展基因之中,成为推动城市不断向前迈进的重要内生动力。
在政策环境方面,今年以来,青岛陆续发布《青岛市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2025青岛市“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方案和措施,为中小企业发展打开更大空间。
去年,青岛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6719.5亿元,增长5.7%,增速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位。青岛的每一次进步、每一个突破、每一项成就,都闪耀着民企的身影、深藏着民企贡献、凝聚着民企力量。

从“站C位”的尊重与礼遇,到“唱主角”的赋能与支持,再到“闯世界”的引领与助力,青岛为民营经济撒下肥沃的创新“土壤”,续写着“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双向奔赴的时代佳话,闯出高质量发展万千气象。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白菊)
编辑: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