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距离华为还有多远?

更新时间:2025-04-03 11:56:00

文|蓝洞商业 赵卫卫

比亚迪距离超越华为还有多远?

2023年,二者收入差距是1019亿元,2024年,差距缩小到了850亿元。华为2024年的营收是8621亿元,已经非常接近2020年巅峰时期的8914亿元;但比亚迪迅猛的态势不可小觑,2024年的营收同比增长29.02%,比华为的增速高出6.62%。

华为在重回巅峰,比亚迪在问鼎电车之王。

更明显的对比是净利润,比亚迪上升的势头更明显。华为2024年的净利润是626亿元,同比减少28%,比亚迪2024年净利润是402.54亿元,同比增长34%。

当然,华为投入未来的力度更大。

影响华为净利润的一部分重要原因,是研发费用支出。过去一年,华为研发费用支出为1797亿元,约占全年收入的20.8%。而对比亚迪来说,去年542 亿元的研发支出,也超过净利润创下历史最高,二者押注未来的决心可见一斑。

比亚迪与华为的差距在缩小,王传福也在看齐任正非。

当时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王传福斜眼瞄着任正非笔记的镜头被外界捕捉到,这个细节被外界调侃成尖子生抄作业的样子。可事实上,早在十五年前,比亚迪还没有等到新能源政策的春天,王传福就在《财新》的采访结尾说,当年66岁的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是战略家,是自己的榜样。

这可能是王传福最早公开流露出对华为欣赏态度的一幕。中国企业家中几乎没有人不佩服任正非,王传福也不例外。

有困难,学华为

《工程师之魂》是比亚迪唯一官方授权的图书,书里多次提到了华为,不难窥探比亚迪对华为的致敬态度。

二者都是深圳的民营企业,但业务有本质的不同。

比亚迪起家靠电池,核心业务是造车,而华为的核心是通信设备和消费电子产品;比亚迪旗下的比亚迪电子给华为做代工,华为跟小米、OPPO等手机厂商一道,都是比亚迪电子的核心客户之一。

「华为更优于研发和品牌,比亚迪更优于研发与制造」,这是书中对二者区别的描述。

比亚迪是敬重华为的,正如十五年前王传福把任正非定义为「战略家」一样,《工程师之魂》里也把任正非定位在商业世界的「思想家」。

与华为的对比进而引出了比亚迪的定义,两家公司都有浓厚的工程师文化,研发人员数量也基本相当,都在10万人以上。

任正非是思想家,那么王传福呢?「王传福最甘心情愿的角色还是总工程师,比亚迪的工程师擅长总结的,是设计规范和差错档案。」

就在2024年,比亚迪的研发人员数量超越了华为,华为的研发员工为11.3万,而比亚迪的研发人员达到了12.2万。

单看研发人员数量,比亚迪追上了华为,但还要看一个研发人员占比的维度。华为研发人员占总员工数量的54.1%,而比亚迪的员工数量更庞大,2024年年末已经达到了96.8万,所以研发人员占比只有12.6%,远低于华为,研发人员的增速也远低于员工总数的增速。

要管理将近百万的员工,对比亚迪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正如奠定华为管理和价值观的是早期成型的《华为基本法》,比亚迪在2024年也有了自己的《比亚迪基本纲要》,总结过去30年的经验,包括使命、发展理念、战略和企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可能是比亚迪致敬华为最明显的地方。

二者雷同的地方很多,华为是以客户为中心,比亚迪是「卖一台车,交一个朋友」;华为强调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发经费占比不低于营收10%,比亚迪是技术为王,创新为本,构建「技术鱼池」战略;华为提出人力资本增值优先于财务资本,比亚迪也强调人才是公司最宝贵的财富,「实施自主培养与激励组合拳」。

当然,二者最大的区别是间隔了26年,《华为基本法》出炉于1998年,有了它才有了后来的华为;而比亚迪是先有了30年,才有了《比亚迪基本纲要》。

有困难,学华为,是中国很多企业的方法,也是比亚迪历史发展上的一个真实写照。

2010年,王传福亲口说出任正非是战略家、是自己的榜样,正是因为当时比亚迪遇到了史无前例的困难局面。那时候二者差距明显,已经全球布局的华为一年销售额360亿美元,而比亚迪一年的营业额还只有466.85亿人民币,不足华为的五分之一。

那是比亚迪成立十五周年,销售计划激进但市场准备不足,业绩下滑净利润腰斩,甚至出现了成立以来的最大亏损,结果是比亚迪大规模裁员,经销商砍掉三分之二,严把汽车质量关,为了品牌有了第一位专职的公关总监。

技术不是万能的,管理和战略是当时比亚迪的短板。王传福经过后来三年的调整,才把问题给解决了。

从联手到对手

华为最新公布的2024年年报中,直接跟比亚迪有关的,是在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中的方程豹8,这是比亚迪旗下首个搭载华为乾崑智驾ADS3.0的车型,华为意在说明其将技术优势帮助比亚迪实现商业成功。

这也是华为官方网站上为数不多与比亚迪联手合作的宣传案例,上一次合作还要追溯到2018年华为帮助比亚迪打造智能工厂。

但进入2025年,一些微妙的变化开始产生,比亚迪开始推广自己的智驾天神之眼了。

结果就是,在另一款方程豹5中推出了四个智驾版本车型,既有两款搭载了比亚迪天神之眼的高阶智驾版本,又有两款搭载了华为乾崑智驾的版本,其中乾崑智驾版本要比天神智驾版本高出5万- 7万元。

也就是说,消费者更青睐比亚迪的智驾能力,还是更愿意为华为的智驾方案买单,方程豹5的销量就是最直接的答案。

「没有智驾的车将成为少数派,2025年是全面智驾元年。」王传福称。比亚迪在2025年推出21款智驾车型,大都在10万-20万之间,甚至要把智驾能力下放到售价7万元起步的「海鸥」,这相当于把过去高高在上的智能驾驶拉回到了白菜价。

今年前三个月,比亚迪动作不断,更便宜的智驾只是技术王牌之一,比亚迪还发布了超级e平台,充电速度上,实现充电功率1兆瓦;还与大疆携手发布了灵鸢车载无人机,号称是全球首家量产车载无人机的车企。

在智驾这件事上,比亚迪很快就会成为华为的对手。

华为的优势在于智能驾驶领域的深度自研,而比亚迪虽然在芯片、算法等核心能力上依赖外部供应商,但也不甘落后。

一个最起码的标志是,比亚迪的智驾团队规模,已经从2022年的100多人扩张到2025年的5000多人,目前基本和华为车BU的智驾团队规模处于同一个水平。

在新能源造车这件事上,华为实现了「遥遥领先」的心智占领,「车企一哥」比亚迪只能满足「量大管饱」。

比亚迪的优势在于量大,王传福在最近的内部闭门会上公布,比亚迪2025年的总销量目标是550万,内部摸高的销量目标则是600万辆。这意味着,今年比亚迪至少还要保持近29%的增速,而从过去两年的成绩看,比亚迪毫无疑问超量满足了当年的销售目标。

比亚迪挑战600万辆,难度不在产能,而在订单。只有利用规模化的优势,比亚迪才得以摊薄智能驾驶方面的研发成本和硬件费用,这是任何一个销量规模更小的车企无法企及的高度。

智驾依然等待大考

智能驾驶出现问题的事件年年有,这次是上升势头迅猛的小米汽车。

3月29日,一辆小米SU7汽车在高速公路发生碰撞护栏的严重事故,车辆起火,包括司机在内3名乘员全部在车内遇难,这起事故引发全网关注。

小米方面在4月1日发布回应称,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97km/h。

但很多事实问题还没有得到具体解释,还需要小米和交警方面进一步公布。

比如事故车辆门把手是否无法打开?车辆的自动紧急制动功能是否开启?导致车辆起火燃烧的原因,到底是车辆动力电池还是线路短路问题?因为小米SU7标准版动力电池的提供方只有两家,一个是比亚迪,一个是宁德时代,都是73.6kWh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

4月2日,有投资者在互动易提问:3月29日发生事故的小米SU7汽车是不是用的公司的电池?对此,宁德时代回复:不是我们的电池。

在完整的调查结果出来之前,还无法判断这起事件的责任归属。

4月1日晚间,雷军也发布微博对事故表示哀悼,称由于事故还在调查,我们一直没有接触到事故车,很多问题此刻还没有办法回答。但他代表小米承诺: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我们将持续配合警方调查,跟进事情处理的进展,并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

目前国内车企的智能驾驶基本都处于L2级别,距离L4级别的完全自动驾驶还有很大距离。小米的智能驾驶号称全栈自研,雷军此前提到,小米、华为和蔚小理是在投入智能驾驶上特别坚决的公司。

就在去年4月,一辆问界M7 Plus车辆在山西运城发生交通事故,导致车辆碰撞起火,最终3人遇难。当时引发外界对车辆AEB(自动紧急制动)功能、电池、安全气囊和车门等质疑。

AEB是辅助智能驾驶系统最基础的功能,可以有效避免追尾事故。而在赛力斯后来发布的回应中称,M7 Plus搭载的是其他供应商的辅助智能驾驶系统,其AEB功能工作范围比华为ADS小。运城事故车辆碰撞发生时车速115km/h,超过自动紧急制动(AEB)的工作范围。

问界和小米的案例在前,这给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整个智能驾驶热潮蒙上了一层灰。

2025年是汽车行业广泛宣传的L3级自动驾驶落地之年,越来越多的智驾将会出现在路上。

当比亚迪宣传「智驾平权」把智驾覆盖到了入门级车型中,这意味着有超过300万辆智能驾驶的新车将上路行驶;当小鹏汽车宣称今年下半年将迈入全场景L3级别的自动驾驶,华为也透露ADS4.0将在今年三季度推出,其具备L3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力。这意味着,短时间内智能驾驶还不能离开驾驶员的干预,并没有想象中的智能。

毫无疑问,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但各品牌的智能驾驶能力同样面临考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