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国鹏在家吃饭时,经常被媳妇抱怨:“吃个饭急什么?弄得一家人都越吃越快。”
曲国鹏觉得委屈,全中队的官兵吃饭都快。常年都是在保障飞机起降的间隙轮流吃饭,三下五除二解决肚子饿的问题,这是机务兵的职业习惯。
曲国鹏所在的海军航空大学某机务中队,是海军授称的“航空机务保障模范中队”。中队自1954年10月成立以来,转战18个军用机场,成为海军部队机务保障的标杆。
70年过去了,如今的机务中队,65%的官兵是“00后”,平均年龄27岁,最小的只有20岁。新时代的年轻官兵,接续传承了当年老一辈机务兵的优良作风,成为保障舰载机飞行训练的坚强基石。
严谨细致,是对机务兵的基本要求。操作手册上的每一个步骤,必须牢记于心,然后一遍一遍练,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年轻人刚到中队,都需要经历一个“磨”性子的过程。“没想到需要烂熟于心的各种规则那么多。”战士王中旺说,在机务中队,学习任务比上学时还要重,熄灯后的走廊灯下,不知留下多少他和战友背记手册的身影。
如今,王中旺已成为中队的业务骨干。他说,自己和很多战友一样都有了“职业病”,走在柏油路上,看到一粒小石子都要把它捡起来。
近年来,机务中队的保障任务越来越重。清晨五点多钟起床,下午五六点收工,几乎成常态。遇到夜航训练,他们要一直工作到凌晨,三餐都是在机场里见缝插针地吃。
那年,团里改装某新机型,中队数十名官兵连续72小时“铆”在停机坪。“我们的小伙子们都是好样的,没一个人喊苦喊累。”中队长张泽锋说,炊事班把饭菜送到保障现场,直到放凉了大伙儿也没空吃。
今年4月,寒潮袭来,连续下了几场冰雹。每一次冰雹刚停,官兵们就冲到飞机旁,逐一检查进气口、机表、座舱盖等关键部位。中尉机械师杨家豪是东南大学毕业的“00后”。来到机务中队,他已经被暴雨浇透过17次,被冰雹砸过两回。“每一次他们都冲得很快,恨不得趴在飞机上保护飞机。”30岁的机械技师王杰是杨家豪的师父,以前在中队干啥活都得比旁人快一拍,现在却经常落在徒弟们后面。
“队伍更年轻、学历普遍提升,这是时代的进步。”指导员丁佳说,中队85%的官兵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只要不断为年轻官兵注入严谨细致的“基因”,年轻人可以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
中队安全保障的纪录,在不停地被刷新。机务兵“宁可检查千次空,不让一颗螺丝松”的行业标准,也在年轻官兵身上烙下印记。一次,中士航电员甘志洗衣服,凭职业直觉感到洗衣机电流不稳定。他赶紧跑回去拿了一支电笔来测,发现果然洗衣机漏电了。
在机务中队,电器坏了不用麻烦别人,水龙头坏了很多人都能修,阅览室的桌椅板凳自己做。配发的开口扳手在使用中不顺手,二级上士宋晔将其裁磨成又薄又短的短柄扳手,用起来更加便捷,拆装某型装备效率提高一倍。
一级军士长杨裕山是中队最老的军士,也是中队的标杆。中队的日志上,留下了杨裕山排除的387起故障记录。许多年轻官兵,包括大队长在内都是他带教出来的。“一毫米的误差,在空中就会放大成生死距离。”这句话,他反复叮咛了25年。
25年前,杨裕山还是个整理工具都会手忙脚乱的新兵。现在,战友送他雅号“杨三套”:工作有一套、作风有一套、带教有一套。在他的工具箱里,每一把螺丝刀的批头朝向都保持一致。杨裕山说,只要在机务中队,永远都要保持年轻的心态和状态,精力充沛,斗志昂扬。为了保持这样的状态,只要没有夜航训练任务,杨裕山就坚持在营区里跑步10公里。
比杨裕山小22岁的周钦,在自己的工具包上挂了一个哪吒的挂件,他说,这寓意着担当、战斗和成长。(黎云 邓振宇 郭文聪)
编辑:蔡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