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肖潇 北京报道
多家支付巨头宣布入局AI智能体。与普通的AI聊天机器人不同,这些AI智能体将根据用户的偏好、需求、消费记录,自主决策并下单支付。
4月初,被称为“美国支付宝”的PayPal率先表示,正构建一套专为AI设计的金融操作系统(Financial OS),以让AI智能体自由交易;随后,Mastercard推出“Agent Pay”产品,宣布将开发AI购物智能体;4月30日,Visa也发布了“智能商务计划”(Visa Intelligent Commerce),目标同样是赋予AI智能体自主支付的能力。
Visa在新闻稿中坦言,公司过去六个月一直在研究“如何解决AI智能体的支付难题”。目前AI智能体在发现、挑选商品方面已经具备相当能力,但一旦进入支付页面,就需要人工接管。Visa认为,这一手动接管流程让AI智能体的体验大打折扣,公司希望简化这一环节,称其重要性“堪比网购的出现”。
Visa设想的未来图景是,随着用户建立起信任,AI将拥有更多交易自主权。比如,用户只需下达一句指令:“最多花1500美元买一张去XX的机票”,AI即可自动完成全流程操作。类似的日用品采购、酒店预订等复杂决策,也将交由AI“全自动驾驶”。而在涉及体验感更强的购物场景(如挑选奢侈品)中,AI会退居辅助角色,仅提供建议。
要支撑这样一个“AI消费时代”,支付公司必须与AI厂商深度捆绑。目前,Visa的合作名单中已有 Anthropic、IBM、微软、Mistral AI、OpenAI、Perplexity、三星等巨头;Mastercard则表示会跟微软、IBM、 Checkout.com等公司合作。
AI搜索公司Perplexity在接受采访时透露,Visa允许在用户同意的前提下,与Perplexity分享他们的历史交易数据。如果用户问“哪款笔记本电脑最值得买”,AI不再只是依赖搜索结果,而可以结合用户过往的消费习惯和购买品牌,精准推荐。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大部分AI智能体都不能完全自主支付,技术限制是一方面,更关键的原因在于安全考量。
此前21记者的实测发现,市面上许多AI智能体虽然打出了“一句话点咖啡”“一句话发红包”的宣传口号,但实际上耗时较长、成功率低,所有国产手机智能体都需用户手动输入密码、确认下单。在国外,OpenAI推出的AI智能体Operator,同样在支付环节需要人工接入。
“支付交易是AI智能体最敏感的场景之一。”侯心怡在华中科技大学长期研究AI供应链安全,此前她向21记者解释,现在一些 AI 智能体确实有帮助用户完成链上交易的功能,但真正愿意使用的用户仍属少数。“原因也很简单,我们真的敢把钱包权限交给一个 AI ,让它自由支配自己的资金吗?”
网络安全专家彭根此前也告诉21记者,从纯技术层面讲,让AI下单并不难。“现在的AI智能体点杯咖啡,压根不需要(用户)输入密码和确认下单,只要AI知道一次密码就能自主下单了。”但大多数AI智能体都会选择设置“支付门槛”,主要是为了防范AI资金盗刷与欺诈性交易。
AI错误决策已经有先例。据报道,OpenAI的Operator在被要求寻找便宜的鸡蛋后,擅自刷了消费者信用卡,下单了30美元的鸡蛋。类似的,2022年,加拿大航空的AI客服向消费者错误提供了“机票退款”承诺,事后航空公司以“AI是独立实体”为由拒绝承担责任,最终被消费者告上法庭,并败诉赔偿。
正因如此,为了增强用户信任,多家支付公司在新闻稿中强调了“隐私保护”和“支付安全”机制。从Visa与Mastercard的方案中可以看到两种主要思路:一种是让用户事先设置消费范围与权限,比如限定AI可购买品类、单笔上限、日消费额度等;
另一种是提供标记化的数字凭证,即创建一系列新的 16 位数字(或者受加密保护的令牌)代替真实卡号,提供给 AI 智能体使用,可以想象为给AI一张强身份验证的亲子卡。
PayPal 的做法有所不同。它提供了开发者工具包和访问令牌,让 AI 代理可以通过 API 直接与 PayPal 平台交互。
在国内,支付宝也已经开放了AI工具包,让AI接入支付能力。不过侯心怡指出,目前支付宝的主推场景为“收款”,而非“自主付款”。她认为,从收款端切入是相对安全的一种尝试,即便利商家,而不是让AI直接替消费者做出支付决策。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