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山村依托良好生态,未来规划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深圳市永嘉晟电器有限公司在花山村建设微工厂,带动周边村民就业。

位于花山村的茂名市星河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生产扫把丝等产品为当地增加产业新动能。

望夫镇花山村民房新貌。张鹏飞 摄
秋日的花山村,风铃木摇曳生姿,火山榕绿意盎然,硬化村道串联起23个自然村,文化广场上村民闲适休憩,田间地头传来丰收的喜悦……
这幅生机勃勃的乡村图景,正是电白区望夫镇花山村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三年来的生动写照。作为第二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花山村以“高铁载梦,富美花山”为定位,在环境整治、产业培育、治理创新中持续发力,让昔日的乡间村落蝶变为宜居宜业的富美家园。
●文/图(除署名外):苏斯铭
环境焕新设施升级
宜居底色愈发鲜亮
“以前村里路难走、灯不亮,垃圾靠风刮,污水随处流。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晚上路灯亮堂堂,公园广场建起来,住着比城里还舒服!”家住东坑村的村民李叔指着门前崭新的村道,满脸笑意。
这份“舒服”源于三年来的环境攻坚。作为典型的农业分散聚居村,花山村曾面临村容脏乱、设施滞后的难题。“百千万工程”启动后,村里以规划为先导,完成《花山村“百千万工程”典型示范村规划设计方案》,明确“一带二区五点”空间布局,为发展画清蓝图。
规划落地首抓环境整治。村“两委”带领26名五级网格员实行“包村包片包户”管理,累计开展集中整治百余次,清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超千处。创新推出的“红黑榜”每周公示成效,村民主动参与“门前三包”,昔日“脏乱差”渐成“洁净美”。
垃圾与污水治理啃下硬骨头。全村建成23个垃圾收集点,实现集中收运全覆盖;23个自然村污水项目同步推进,处理池高效运转,“以前夏天不敢开窗,现在村口池塘能看见鱼了”,村民们感慨道。
基础设施升级让民生福祉更有质感。三年来,完成村道硬底化18.7公里、黑底化路面1万平方米,较大自然村均通硬化路;安装路灯600盏、监控25个,夜晚出行更安心;建成3个公园、7个篮球场、3个公厕、1个卫生站,文化广场等公共空间提质升级,成了村民休闲“打卡地”。
绿美生态更添颜值。村里在“五边”“四旁”植绿增彩,花山堡公园种风铃木630棵,花山大道植风铃木123棵,通村路植火山榕2500余棵……四季有花、步步皆景,2020年获评“广东省森林乡村”实至名归。
产业扎根治理有效
振兴动能持续增强
“在家门口上班,每月能挣2800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嘉发中尚农业公司的牛大力加工厂里,村民张阿姨一边打包茶叶一边算着“幸福账”。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花山村立足2800亩耕地和万亩林地资源,培育多元产业:5家乡村微工厂(1家在建)带动120名村民就业,涵盖农产品加工、电子配件等领域;发展牛大力、水稻等传统作物,引进200亩圣女果种植,形成“工厂+农业”增收格局。
其中,由嘉发中尚农业公司的牛大力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当地企业家张永中研发的多根系种苗亩产达1万斤,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69名村民稳岗就业。
治理创新让发展更聚人心。花山村推行“清单制+积分制”,将积分与环境整治、邻里互助挂钩,激发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管护的内生动力。花山村委会干部说,村里还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开展活动,“四议两公开”落实到位,“三资”管理透明,村民“看得明白、信得踏实”。
三年耕耘硕果累累,花山村2018年获评“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2019年获评“广东省卫生村”,2023年获评“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2024年入选省第二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展望未来,花山村将继续锚定“富美花山”目标,让“百千万工程”成果惠及更多村民。
■特写
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
花山村治理创新树立文明新风
“这周咱村又上红榜了!”塘坡村村民围着村务公开栏里的“红黑榜”笑着议论,这张每周更新的榜单,如今成了花山村村民关心的“热点”。从“干部干、群众看”到“大家一起干”,三年来,花山村通过治理创新,让文明新风浸润乡土,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的热情持续高涨。
“红黑榜”晒出好村容。2022年以前,村里乱堆乱放成风。花山村推出“红黑榜”制度后,党员干部每周逐村检查环境整治成效,红榜公示整洁庭院、干净巷道,黑榜曝光乱堆乱放、污水横流现象。“看到别家上红榜,自家被点名,脸上挂不住。”村民们主动清理房前屋后,昔日“脏乱差”的角落变身“微景观”,23个自然村实现垃圾污水治理全覆盖。
“积分制”聚起向心力。“参与义务植树得2分,帮邻居收稻谷得3分,积分能换日用品!”村民何婶拿着积分手册盘算着。花山村创新推行“清单制+积分制”,将环境整治、邻里互助、绿化管护等12类事项纳入积分范围,线上线下定期评议。积分可在村超市兑换生活用品,也能作为评优评先依据。“现在村里吵架的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积分成了‘文明存折’。”花山村党总支副书记胡美莲说。
文化浸润育新风。村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每月开展“道德讲堂”“农技培训”等活动,邀请贤达能人、模范讲述身边故事;制定新版村规民约,遏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陋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成新风尚。“以前办酒席要摆几十桌,现在大家觉得简单操办更体面。”村民小组长说。
如今的花山村,矛盾纠纷少了,欢声笑语多了;乱搭乱建没了,整洁庭院多了。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治理创新让村民真正成了村庄的主人,为“百千万工程”注入了持久动力。
■延伸
微工厂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望夫镇花山村的乡间小道上,一座座乡村微工厂悄然崛起,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从食品包装到电子配件,从特色农产品加工到家居装饰,5家微工厂扎根乡土、各具特色,不仅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更以“小而精”的产业形态,为乡村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从“顾家难增收”到“务工顾家两不误”
清晨的广东汇恒生活科技有限公司厂房里,42岁的黎大姐正和三十多名工友一起制作食品包装制品。“以前为了照顾老人孩子,只能守着几亩地,现在步行几分钟就能上班,一天能赚100多块,日子踏实多了。”黎大姐的话道出了不少村民的心声。
这家以生产日用电子制品、电子智能传感器零配件为主的企业,2024年底重新定位产品赛道,投入500万元购入全自动生产设备,日产塑胶保鲜盒盖等产品4万套,年产值从500万元提升至900万元,工人数量也从33人扩至55人。发货间里,打包好的货物正准备发往美国、加拿大、香港及省内外,负责人陈鸿说:“我们把深圳的部分生产线‘搬’回家乡,订单稳定,更重要的是能带动乡亲们增收。”
这样的场景在花山村处处可见。茂名市星河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将闲置的花山分校改造为750平方米厂房,10名本地员工在这里加工PET环保塑料丝,生产的鱼缸刷丝、扫把丝等产品远销国内外,人均月薪达5000元;电白区德丰佳画电子商务中心翻新旧厂房,15名村民专注于挂画研发生产,平均月薪4000元,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深圳市永嘉晟电器有限公司创始人何德生回到花山村建设微工厂,村民利用闲暇时间加工新能源线束,每月能多赚1000—4000元。
“微工厂最大的价值,是解决了村民‘顾家与增收难兼顾’的困境。”花山村党总支副书记胡美莲说,目前全村约120名村民在微工厂务工,既有像黎大姐这样的家庭主妇,也有返乡的中青年,“不用背井离乡,能照顾家庭,还能赚钱,大家的积极性很高。”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兴村”
走进广东嘉发中尚农业公司的牛大力加工厂,浓郁的药香扑面而来,成片的牛大力在阳光下晾晒,场面壮观。作为村里的“招牌产业”,这家由地方贤达张永中创办的企业,年加工量达2000吨,带动69名村民稳岗就业。
“我们研发的多根系种苗,结薯率从30%提升到70%,亩产最高达1万斤。”张永中介绍,企业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每年免费提供1.5万株种苗给农户,还提供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按规格分拣的牛大力产品价格从每斤6元到45元不等,销路稳定。目前,深加工厂房正在建设,预计8月投产,产业链将进一步延伸。
各微工厂虽领域不同,却都紧扣“乡土优势”做文章。星河塑料利用“三旧”改造降低用地成本,专注环保PET材料再生利用,顺应循环经济政策;德丰佳画依托乡村低成本优势,在装饰挂画行业竞争中站稳脚跟,还计划扩建厂房;汇恒生活科技则将沿海区位与电商物流结合,产品直供国内外市场。
据望夫镇有关部门介绍,这些微工厂涵盖农产品加工、注塑制品、电子配件等多个领域,年产值达6600多万元。“贤达能人返乡办厂的经验能在全省推广,关键在于‘接地气’。”镇干部说,微工厂不贪大求全,而是立足本地资源、对接市场需求,“小厂房聚起大能量,正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动实践。”
如今的花山村,微工厂的机器声与田间地头的劳作声交织成新的乡村交响曲。这些扎根乡土的“产业细胞”,正以其特有的韧性和活力,书写着“以工兴农、以产富民”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快评
微工厂藏乡村振兴“绣花功夫”
花山村乡村微工厂的崛起,探索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厂房”,以“接地气”的姿态为破解乡村振兴的核心命题——如何让农民就地过上好日子提供了思路。
微工厂的价值,首先在于精准对接了乡村的现实需求。汇恒生活科技让村民步行几分钟就能上班,兼顾农活与务工;星河塑料将2012年停用的花山分校改造成厂房,让废弃校舍重新焕发活力;嘉发中尚农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69名村民稳岗就业——无需大规模征地,不依赖复杂配套,以灵活的姿态嵌入乡村肌理,成为连接家庭与市场的关键纽带。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花山村的微工厂从未简单复制城市工厂模式,而是深谙“靠山吃山”的智慧,将“乡土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牛大力加工厂依托本地山林资源,从种苗培育到深加工形成完整链条,让山间草药变成“致富草”;星河塑料专注环保PET材料再生,既契合国家循环经济政策,又降低了原料运输成本;汇恒生活科技则借力茂名沿海区位优势,将产品通过电商直供国内外市场。
微工厂的辐射效应更延伸至乡村治理层面。大批村民在本村工厂务工,让乡村不再冷清。德丰佳画负责人计划扩建厂房时,村民主动帮忙协调用地;嘉发中尚农业推广新种苗,农户积极参与培训——这种因产业联结而产生的参与感,让乡村治理从“单向管理”变为“双向互动”。
花山村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必贪大求全,关键是找到撬动发展的“小切口”。这些微工厂年产值虽仅6600多万元,却聚起了就业增收、人才回流、集体增益的“大能量”。它们像一个个精准嵌入乡村的“产业细胞”,用“绣花功夫”般的细致与耐心,让乡村在保持肌理的同时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