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事故引各方热议,安全仍为智能汽车发展第一准则!

更新时间:2025-04-02 11:55:00

近日,小米SU7在高速上发生的严重交通事故,引发了公众对智驾安全与电动车技术的广泛关注。事故发生后,各方专家、学者及民众纷纷发表看法,对智驾系统响应时间、电车事故后车门解锁及电车碰撞后的燃烧速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根据《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系统通用技术要求》,驾驶员接管车辆的合理反应时间应不小于10秒,但此次事故中系统仅预留1-2秒操作窗口,远低于安全阈值。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指出,智驾技术发展虽快,但仍需谨慎对待。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高阶智驾仅为L二级辅助驾驶,驾驶员需全程监管。此次事故中,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留给驾驶员的操作时间不足1-2秒,暴露了L二级辅助驾驶的局限性。

经济学家盘和林指出,这起事故暴露出当前造车新势力产品的关键缺陷:一是智驾缺陷,辅助智驾缺少回避突发状况的能力,但车主往往误将其当作完全自动驾驶;二是电池缺陷,锂电池存在爆燃风险,固态电池技术仍在概念阶段;三是施工问题,道路施工信息未能及时同步给导航企业,导致智驾系统无法做出相应调整。盘和林强调,智驾需要规范,电动车需要提高技术安全性,否则类似情况还会增多,小米及其他造车新势力都将面临挑战。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员田凯强调,根据小米公布的事故时间线,系统发出的警示到碰撞发生的时间窗口极短,夜间施工路段等复杂场景可能超出当前智驾系统的感知与决策能力,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难以有效接管,对人类驾驶员而言堪称致命瞬间。这提示我们,智驾系统在警示时间设置上需更加合理,以避免驾驶员措手不及。

新能源领域专家刘经理则建议,消费者在购买电车时,应重点关注车辆的安全配置。智能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车企不应过分渲染自驾功能,以免误导消费者。同时,他提出了四个关键安全配置: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机械门把手、电池安全性能及多传感器融合能力。

广州一名特斯拉车主吴女士则从个人体验出发,谈到了辅助自动驾驶过程中驾驶员接管的难题。吴女士认为,在辅助自动驾驶过程中,驾驶员在接到报警提示后往往出于应激反应立刻接管,但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反而可能处理不当。反过来,如果不干预,自动驾驶是否会紧急刹停呢?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事故不仅令人痛心,更引发了整个社会对智驾安全与电动车技术的深刻反思。各方专家、学者及民众的反馈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角度,也提醒我们在享受智能出行带来的便利时,切勿忽视安全这一永恒的主题。唯有将安全作为第一准则,智能汽车才能真正驶向可持续的明天。

文、图|记者 潘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