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为搞复辟筹措经费盯上故宫文物,宫中偷盗之风猖獗

更新时间:2025-08-10 20:32:00

本书围绕为故宫博物院建设、发展及文物保护做出重要贡献的李石曾、易培基、马衡、那志良、单士元等诸多人物,深入挖掘这批人与故宫相关的酸甜苦辣和爱恨情仇。作者使用丰富的第一手故宫资料串联故宫博物院百年历程,以“虚构的真实”这一文学化的创作手法,对故宫背后的不为大众所知的人们进行真实且文学化的还原,使读者对故宫、故宫物、故宫人有真实且形象的认识。

《故宫叙事:百年守宝传奇》,章剑华 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5年出版

>>精彩选摘:

紫禁城内变幻的风云让小皇帝溥仪亦喜亦悲、一惊一乍,但还总是怀着不绝的希望。不知不觉中,3岁登基、6岁退位的他已经长大成人。

成人后的溥仪是一个矛盾中的人,他既接受着旧式教育,又有外国人做他的英文老师,灌输许多新的、先进的东西;既享受着宫廷里一切古物珍品,又戴起了眼镜,骑上了自行车,安装了电话;既陶醉在帝制梦之中,又向往外面世界的新生事物。

多年来,紫禁城内的小朝廷及其保皇势力,虽然复辟梦一再破灭,但仍然僵而不死。他们时刻窥视着社会政治风云的动荡起伏,企图伺机恢复昔日的帝制。

他们行动的第一步就是筹措经费,既用以弥补目前日益捉襟见肘的小朝廷日常开支,又为以后复辟或逃匿之需做积累。

如何筹措经费,溥仪着实动了一番脑筋,但始终想不出好的办法,最后只得把眼睛盯在宫中的文物上,打起了他的如意算盘。

本来,这些珍品文物都是我国悠久文化遗产中的主要构成部分,民国成立后应全部收归国有,不得为清室所私有。然而,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所窃取,他与那些政客和军阀们为了报答曾经受过的“君思途重”,竟在《清室优待条件》中正式规定“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的条文,把紫禁城内外财物包括所有珍贵文物在内,都当作合法的私产,得到“特别保护”。这样一来,我国几千年来的丰富文物典藏,全民的精神财富在帝制被推翻的情况下,仍属于爱新觉罗氏一姓的私有财产,并用条文固定下来。

正因为如此,溥仪摆出从前“主子”的派头,对宫中珍贵文物任意处置,或抵押,或捐赠,或赏赐,有恃无恐,不受限制。就这样,200多年来积累在宫中的书画精品,大量地被带出紫禁城。

上梁不正下梁歪。久而久之,内务府官员及太监们便学着“皇上”的样子,干起偷盗之事。

其实,宫中偷盗之事并非起于溥仪偷盗之后,之前就时有发生。溥仪大婚时,偷盗活动就已发展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刚行过大婚礼,皇后凤冠上的珍宝全换成赝品。参与宫中盗窃活动的几乎可以说从上到下,人人有份。偷盗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溜门撬锁的,有监守自盗的,有顺手牵羊的。

有一次,一名太监不知从哪个宫中窃得旧藏《法书大观》一册,内有北宋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四家墨迹,著名的苏轼《季常帖》也在其中。这么一件重要的墨宝,竟让太监窃得后捎带回住所,将内部诸印玺擦掉,并藏于土坑之中,俟机拿出去出售。

到了溥仪他们偷盗文物在宫中传开后,偷盗活动便更为猖獗,甚至明目张胆起来。这段时间,莫名其妙的事情接踵而至:毓庆宫的库房门锁被人砸掉了,后窗户也打开了;乾清宫的窗子被人打开,里面的大钻石不见了踪影。

原标题:《溥仪为搞复辟筹措经费盯上故宫文物,宫中偷盗之风猖獗》

栏目主编:朱自奋 文字编辑:周怡倩

来源:作者:章剑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