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晟
从抗战遗址的沉浸式叙事到古建筑群的多元活化,从红色文化的赋能到乡村文脉的赓续传承,他们以“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为原则,探索出一条文物保护与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社区共治协同发展的新路径,为全国文物活化利用提供了样本。

綦江区东溪古建筑群(南华宫)活化利用项目
近日,重庆市文物局与重庆市古遗址保护协会联合公布了2025年度重庆市文物利用优秀项目,一批兼具历史温度与时代活力的创新案例脱颖而出。
到底这些案例展现了重庆在文物活化利用方面的何样创新?5月21日,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进行了逐一打探。
创新活化模式
文物不应是尘封的展品,而应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涪陵区“洞见816”项目以816工程遗址为核心,通过实景剧场、互动体验与研学基地的立体化叙事,将“隐姓埋名”的军工史诗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精神共鸣。创编的《洞见816》剧目,以真实故事为蓝本,重现建设者“做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赤子情怀;新建的816小镇引入声光电技术与智慧导览,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历史温度。该项目不仅构建了完整的价值阐释体系,更以文旅融合撬动区域经济,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成为工业遗产活化的典范。

“洞见816”—涪陵区816工程遗址活化利用项目
同样以叙事创新见长的还有渝中区重庆金融历史博物馆。博物馆依托美丰银行旧址打造,在保留原有砖石肌理的同时,内部植入数字化展陈设施,通过货币、票据等千余件文物,串联起重庆130余年金融发展史。博物馆创新“国有资产+国有企业”运营模式,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与湖广会馆、来福士形成文旅联动,实现了从空置资产到城市文化地标的华丽转身。
协同治理破解难题
文物保护非一家之事,需凝聚多方智慧。
云阳县凤鸣彭氏民居群项目直面产权分散、风貌破坏等难题,首创“四级管理网络”:文物部门定标准、专业机构精运营、村集体严监督、村民共参与,辅以“产权置换+风貌修复+智慧管护”模式,让百年老屋重焕生机。24小时动态监测系统守护建筑安全,家风馆、非遗工坊等业态则激活了文化价值。更值得称道的是“文物保护1+N”资金统筹机制,整合财政、社会、村集体等多源资金,建成农文旅综合体,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形成“文化传承—产业活化—社区共生”的良性循环。

云阳县凤鸣彭氏民居群项目
在九龙坡区绿瓦楼保护项目中,“动静分区”理念同样彰显治理智慧。作为重庆破产法庭办公场所,绿瓦楼坚持“以用促保”,避免过度商业化对文物的侵蚀;传统手绘工艺修复外观,内部改造兼顾实用与美观,绿地广场则为市民提供了闹市中的静谧空间。科学的定位与24小时巡防机制,实现了文物保护与城市功能的有机统一。
从历史深处生长出未来
文物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万州区何其芳故居项目以红色文化为纽带,探索“革命文物+研学+产业”融合路径。通过开发国防研学等课程,故居变身为综合实践基地,联动周边乡村旅游,年吸引研学团队超5万人次。社会资本的引入破解了资金瓶颈,“政府主导+企业运作+部门协同”模式则构建起“共治生态圈”,带动农产品销售、民宿经营等产业,让红色基因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

万州区何其芳故居保护利用项目
丰都县陶氏宗祠则从“德治”破题,打造“仁智学堂”“村民大讲堂”,以“孝善诚信”价值观重塑乡村治理体系。通过发动村民筹资修缮宗祠,年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并联动发展采摘观光,形成“文物活化—教育延续—产业振兴”闭环。
綦江区东溪古镇的实践则印证了“最小干预”原则的生命力。南华宫修复坚持“原功能恢复”,戏曲、古风歌舞在古戏台上定期展演;“饮茶文化”与法治课堂结合,赋予老建筑新的社会功能。古镇文脉在活化中延续,成为留住乡愁、滋养文明的“历史会客厅”。
重庆市文物局文物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工业遗址到古建群落,从红色故居到乡村宗祠,重庆的文物保护工程正以创新之笔书写时代答卷。
这些项目不仅守护了历史根脉,更通过活化利用,让文物“活”在当下、服务未来。它们证明:文物保护不是单向的投入,而是双向的赋能——既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生,也为城市发展、乡村振兴、社区治理注入持久的文化动力。
相关链接>>>
2025年度重庆市文物利用优秀项目:
1、重庆金融历史博物馆—渝中区重庆抗战金融机构旧址群(美丰银行旧址)展示利用项目
2、“古镇历史文化会客厅”—綦江区东溪古建筑群(南华宫)活化利用项目
3、“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传统技艺活态传承”—云阳县凤鸣彭氏民居群活化利用项目
4、“弘扬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万州区何其芳故居保护利用项目
5、“莲花池讲堂”—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陈列馆复原陈列室展示利用项目
6、“洞见816”—涪陵区816工程遗址活化利用项目
7、“乡村文化大讲堂”—丰都县陶氏宗祠展示利用项目
8、“以用促保、保用相济”—九龙坡区绿瓦楼保护利用项目
(本文图片由重庆市文物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