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马振东 通讯员 管海燕
5月1日凌晨五时,格尔木机务段运用一车间的派班室里,白炽灯将地面照得发白。杜康红搓了搓被寒气冻得发僵的手,呼出的白雾在灯光下转瞬即逝。指纹影像识别仪发出“滴”的一声,酒精测试仪的绿灯亮起,他又低头核对运行揭示,沙沙的落笔声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这15分钟的出勤流程,他早已烂熟于心,却不敢有丝毫懈怠,毕竟每一道关卡都系着列车的安全。
作为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机务段的内燃机车司机,杜康红在这条铁轨上已经跑了7年。11万公里的安全里程,是他用无数个凌晨和深夜换来的。
五一这天,他和往常一样,踏着星光来到车间。 “机车跟人一样,也有自己的‘脾气’。”杜康红手持手电筒,半跪在冰冷的铁轨旁。手电筒的光束划破黑暗,扫过机车走行部和制动系统,最终定格在制动软管连接处。他粗糙的手指轻轻抚摸着软管,像在感受老友的脉搏,“这可是列车的‘生命线’,稍有差错就是大事。”
回想起刚入职那会儿,杜康红不禁笑了。第一次跟车时,连闸把该用多大力气都掌握不好。为了练好技术,他给自己定下“三练法则”:练眼力,盯着信号灯一盯就是几个小时;练听力,在轰鸣的机车声里分辨细微异响;练心智,把联控用语写在手背上,吃饭、走路都在念叨。靠着这股子劲儿,他从手忙脚乱的新人,变成了车间里的“技术大拿”。
检查完车下设备,杜康红利落地爬上司机室。手柄在他手中灵活转动,开关按下时发出清脆的“咔嗒”声。仪表盘上的指示灯明明灭灭,映照着他专注的侧脸。“每一次出车都是场硬仗。”他紧盯着前方的铁轨,“脚下的每一公里,都是对旅客的承诺。” 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列车缓缓启动。车头的灯光刺破黑暗,照亮前方的铁轨。在这个属于劳动者的节日里,像杜康红这样的铁路人,依然坚守在岗位上,用执着和汗水,守护着万千旅客的平安旅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