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合子

更新时间:2025-05-17 12:16:00

来源:【河北经济日报】

□宋花芬

春风一吹,天就暖了。宣化的春天总是来得慢,却也来得扎实。柳条儿抽了嫩芽,地里头的韭菜也冒了尖儿,像是被春风轻轻唤醒。每至此时,我家的餐桌上总少不了一盘韭菜合子。那味儿,鲜香扑鼻,咬一口,外皮酥脆,里头是嫩绿的韭菜和金黄的鸡蛋,满嘴都是春天的气息。

说起韭菜合子,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且与皇亲国戚还连着边呢。话说1900年,八国联军进了北京,慈禧离京西逃,一路来到宣化。那时,慈禧连着几日皆以粥和粗粮果腹,当他们一行人来到宣化府的朝阳楼饭店时,早已饥肠辘辘。几位皇亲国戚赶忙吩咐用膳,他们不仅品尝了著名的涮羊肉,厨师还特意为慈禧做了韭菜合子。数日来风餐露宿,食不知味,此时的韭菜合子令人唇齿留香,回味悠长,慈禧连连称赞,也使得宣化的韭菜合子声名远扬。

我自幼便爱吃韭菜合子,尤其是母亲做的。母亲的馅料简单,只有韭菜和鸡蛋,可那味道,却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一生的眷恋。我出生在宣化区庞家堡镇(原庞家堡区),七岁时,因父亲工作调动,全家迁至宣化区。犹记儿时在庞家堡,母亲常用大铁锅烙韭菜合子,那时的我,总会早早守在锅边,手里捧着个大碗,眼巴巴地等着。哥哥常笑话我,说我是个“馋猫”。直至今日,两个哥哥提起此事,仍会兴致勃勃地重述一番,而我,往往佯装嗔怒,回以一个白眼。

那时的韭菜合子,真是香。不仅是韭菜的鲜,还有母亲的味道,家的味道。那种味道,像是刻在了骨子里,怎么也忘不掉。

后来,我成了家,有了女儿,也开始学着母亲的样子做韭菜合子。我们一家三口都爱吃带馅的面食,尤其是韭菜合子。做韭菜合子,馅料的调配至关重要。母亲曾悉心叮嘱:“盐别早放,否则韭菜容易出水。”我将此言谨记于心。为了控制韭菜出水,我会先将切好的韭菜用植物油拌匀,再与炒得嫩嫩的鸡蛋充分混合,直至包馅的时候才加入适量的盐。如此一来,韭菜的鲜香得以完全保留。

和面时,需用温水,将面团揉至光滑后,静置二三十分钟,让其充分醒发,随后切成大小均匀的小块。将两块面团分别擀成薄薄的面皮,把拌好的韭菜馅均匀地铺展在一张面皮上,再轻轻盖上另一张面皮,捏紧边缘,放入预热好的平底饼铛中。待两面烙至微微泛起焦黄色,香气四溢的韭菜合子便可出锅了。

如今,调制馅料于我而言,已驾轻就熟,颇具心得。然而,提及和面的功夫,尽管历经这么多年的实践磨炼,我却始终未能达到母亲那般“手不粘面,面不粘盆”的精湛境界。所幸,和出的面也算差强人意。

刚出锅的韭菜合子最香,热腾腾的,轻轻咬上一口,“咔哧”一声,酥脆的外皮与鲜嫩的馅料让人欲罢不能。女儿总等不及,一边大快朵颐,一边叫嚷“啊,好烫!”那模样,与我儿时如出一辙。我微笑着看着她,心中满是温暖。

身边的朋友们也有常做韭菜合子的,他们的馅料或加粉条,或加虾米皮,还有的加鲜肉,各有特色。可我还是钟情于母亲那简单纯粹的韭菜鸡蛋馅。那种鲜香,是春天给的,是母亲给的,是家的味道。

春天的韭菜,鲜嫩欲滴,仿佛轻轻一掐,便能挤出春天的汁液。每每准备食材切韭菜时,女儿总会俏皮地说:“妈妈,你这一刀下去,春天的清香都跑出来啦!”是啊,那股子清香,仿佛将整个春天的明媚与生机都装进了碗里。

春序几迁,已是中年的我对韭菜合子的喜爱丝毫未减。或许是因为它承载了太多美好的回忆,或许是因为它里头有母亲的味道、有家的温暖。每一口品尝,都是春天的味道,都是儿时的珍贵记忆。

“馋猫!”我看着女儿吃得满嘴油光,不禁笑了。

春风拂过,柳条儿随风摇曳,灶台上的韭菜合子还冒着热气。这,便是我家的春日至味,一份简单却充满情怀的美食。

本文来自【河北经济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