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漫游 北京报道
当非现金交易规模逐渐提升,扫码存取款业务正逐渐成为银行战略调整的焦点。
近期,招商银行(600036.SH)发布公告称,于4月9日起停止ATM扫码存款服务。此前,多家大型银行及中小银行相继宣布关闭ATM无卡存款功能。
这一变化不仅关乎无卡存取款业务调整,更折射出银行业科技赋能从“激进创新”向“安全优先”的深层转型。在反诈监管高压、运营成本攀升与用户习惯变迁的三重夹击下,银行如何平衡便利与风险?未来金融服务的形态又将走向何方?
从便捷优先到安全为本 无卡存取款收缩
招商银行发布公告称,此次停止ATM扫码存款服务,旨在“提供更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对于此次调整的原因,《中国经营报》记者联系了招商银行,但该行并未给予更详细的回应。
对于ATM扫码存款的业务调整在2022年已经开始。彼时,建设银行(601939.SH)、中国银行(601988.SH)、广发银行、中信银行(601998.SH)等都停止了该项业务。
对于扫码取款功能,此前亦有多家银行有所举动。自2024年以来,已有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及区域中小银行在内的数十家银行收紧无卡取款业务。
业内人士认为,无卡存取款业务的收缩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行业性趋势,反映出银行业对风险与成本的重新评估。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认为,近年来银行对无卡存取款业务的大幅调整与用户习惯变化有关,尤其是无卡取现业务受用户取现需求下降的影响。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银行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35763.29亿笔,金额5443.29万亿元;2023年全国银行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35425.89亿笔,金额5251.30万亿元。
“银行调整无卡存取款业务也与日趋严格的反诈、反洗钱合规要求密切相关。扫码取现和无卡存取款业务虽然便利,但因无法完全核实客户身份,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进行洗钱、诈骗等非法活动。监管趋严促使银行调整相关业务,以降低风险并符合政策要求。”曾刚说。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分析称,从技术层面看,无卡取现的核心风险在于身份验证环节的薄弱性。扫码取款依赖手机动态验证码或预约码,这些验证方式容易被恶意拦截或通过钓鱼攻击获取,尤其是在缺乏实体卡物理介质绑定的情况下,难以有效核验用户真实身份。
薛洪言认为,银行业收缩无卡取现功能并不意味着放弃金融科技创新,而是从追求“形式无卡化”转向“风控精细化”。
“早期银行将无卡存取款使用率作为数字化转型的KPI(关键业绩指标),过度强调便捷性而忽视风险成本,当前调整实质上是将技术创新锚定在安全可控的框架内,这种策略转变反映了银行业对金融科技的价值重估——创新必须服务于风险与效率的平衡,而非单纯追求技术噱头。”薛洪言说。
另外,成本管理亦是无卡存取款业务调整的动因之一。
曾刚向记者分析道,从成本端看,取消无卡存取款业务,银行可降低技术和设备维护成本,无须投入大量资源于相关系统的开发、维护及更新。此外,因无卡存取款业务容易涉及反诈和反洗钱风险,取消该业务减少了因交易监控、反欺诈和合规管理带来的额外运营成本。“从需求端看,考虑到现金业务需求量的持续变化,无卡取款业务需求本身可能也面临着下降的情况,如果相关业务收入不足以覆盖运营成本,取消该项业务对银行整体上是有利的。”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指出,在成本上,短期能够减少二维码系统维护、反洗钱调查成本和客户纠纷处理成本;长期则需通过优化手机银行、推广数字钱包等方式弥补客户体验下降,分摊人工柜台压力,避免客户流失。
技术替代争议:生物识别能否开辟新路径?
业内人士认为,无卡存取款业务的调整,实质是银行业对金融科技发展路径的重新校准。
薛洪言认为,ATM及其他线下渠道的战略定位正从“现金交易中心”向“综合服务节点”转型。他展望道,未来ATM可能集成数字人民币兑换、社保查询、政务办理等功能,通过刷脸、掌静脉等无感认证技术实现“无卡化2.0”,同时减少纯现金业务设备布放以降低运营成本。线下网点则更侧重复杂业务办理与客户深度服务,与手机银行形成“轻型终端+专业后台”的协同生态,最终构建覆盖全渠道的安全可信服务体系。
尽管传统无卡存取款业务收缩,但银行业对“无卡化”的探索并未止步。
“在现有监管框架下,银行需从技术与管理双管齐下寻找平衡。一方面,可通过生物识别、多因素认证等技术手段加强客户身份验证;另一方面,优化风险监控系统,实时侦测异常交易。同时,银行还需加强客户教育,提高公众对金融风险的认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资金业务需要通过创新方式提升用户体验,从而实现便利性与合规性的双赢。”曾刚说。
田利辉补充道:“银行更应该通过分级验证和技术替代,在便利性与导向性合规之间找到平衡点。大额交易需要刷脸+手机号等强认证,小额交易应考虑保留便捷通道。洗钱和诈骗很少在几十元的小额交易中发生。还可以考虑用生物识别替代扫码,确保交易可溯源。与其牺牲部分便利性换相对安全,应该做的是用更安全的技术重构无卡交易生态。”
薛洪言向记者介绍称,银行正在探索多因子验证技术,如结合设备指纹、地理位置信息以及交易行为特征分析,形成动态风险评分模型。动态令牌加密技术也被引入,通过生成时间敏感型的一次性密码替代静态验证码,降低被破解的概率。
“实际上,刷脸取款已广泛应用,安全性高,便捷性强。而且,数字钱包通过手机NFC或二维码完成无卡取现,普及率高,用户体验好。数字人民币能够实现‘碰一碰’取款,声纹+掌静脉多模态验证。还应推广区块链技术,确保交易透明性和可追溯性,减少洗钱风险。”田利辉谈道。
“生物识别技术理论上具备替代实体卡的潜力,其唯一性和不可抵赖性能够强化身份核验,但实际应用中仍需突破两大瓶颈:一是生物特征采集设备的标准化与安全性,需防范伪造攻击(如3D面具破解人脸识别);二是活体检测技术的可靠性,避免照片、视频等非活体素材欺骗系统。当前生物识别在金融场景的普及受限于硬件成本、误识率及用户隐私担忧,短期内更可能作为实体卡的补充而非完全替代。”薛洪言说。
曾刚提示道,若无卡取现依赖生物识别技术,需多措并举保护用户生物信息安全。“银行应建立强大的数据加密和存储机制,确保生物信息仅在必要范围内使用,并通过分级权限管理限制数据访问。此外,应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审计,主动发现和修复漏洞。对于第三方合作机构,需严格筛选并签订数据保密协议。同时,强化用户隐私声明和保护措施,增强公众信任。一旦发现数据泄露,需快速响应,及时通知用户并采取补救措施,防止进一步扩大损失。”
薛洪言亦谈道,若未来无卡取现全面依赖生物识别,防范生物信息泄露将成为关键。由于生物特征具有终身不可更改性,一旦泄露将导致永久性身份盗用风险。
薛洪言分析称,从技术层面看,银行需采取本地化存储策略,将虹膜、指纹等数据加密后仅存储在用户手机或专用安全芯片中,避免集中化数据库成为攻击目标。传输过程中采用非对称加密算法,确保数据即使被截获也无法解密。法律层面,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虽将生物信息列为敏感数据,要求“单独同意”和“去标识化处理”,但金融领域的具体实施细则仍显不足。例如,缺乏对金融机构采集生物数据的强制性技术标准,泄露事件中的责任认定与赔偿机制尚未明确。未来需通过行业规范细化操作要求,如限定生物信息仅用于特定交易环节,禁止与其他数据关联分析,同时建立泄露应急响应机制,强制机构在发生安全事件时承担举证责任。
田利辉认为,生物信息防泄露技术是3D结构光的活体检测,以及分散式加密存储。制度上则需尊重用户隐私,实现仅存特征值的最小化采集,而且需要个人信息保护法允许用户授权的可撤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