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哪吒2》在海外火得一塌糊涂,影片中的“急急如律令”到底怎么翻译,也曾引起了广大网友的讨论。其实,我们在很多影视、小说当中,也经常会听到道士念叨“急急如律令”,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图源@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官方微博
“如律令”:汉代公文的“硬核”指令
“如律令”究竟是什么意思?
1990年,考古学家在甘肃悬泉置遗址挖出一枚“迎天马简”, 简文内容是,朝廷派专人前往敦煌迎天马,出长安后,从右扶风往西直到敦煌。沿途驿站传舍,都要按规定招待,并提供车马食宿。
“迎天马简”原文中最后出现了 “如律令”三个字,“如律令”到底是什么意思?急急“如律令”究竟有多急?
原来,在汉代,律令是法律的基本表现形式。“如律令”就是按照法令执行的意思,这也是汉代公文结尾的常用格式。在语气上,这“如律令”还有违律必究的意味。随着日常文书频繁使用,这句话也演变成了“催促执行”的意思。

例如司马迁的《史记·三王世家》:“御史大夫汤下丞相,丞相下中二千石,二千石下郡太守、诸侯相,丞书从事下当用者。如律令。”再例如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布告天下,咸使知圣朝有拘逼之难,如律令。”
这枚简牍见证一段历史
为什么迎天马这件事要急急“如律令”?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李广利伐大宛取得胜利,大宛承诺向西汉王朝“岁献天马二匹”。20多年后的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御史大夫田广明下发了一份朝廷使者的传信,要求沿途“如律令”一样迎接“天马”。
此简的记载可以证明,这20余年间,大宛一直践行每年献马两匹的约定。

正是因为出产于大宛和乌孙等地的大批良马通过敦煌进入汉朝境内,使西汉的马种得到迅速改良,汉朝骑兵实力也得到了增强。
因此,在当时的交通条件极不便利的情况下,朝廷每年都要专门派官员远赴敦煌郡迎天马。从敦煌郡迎接贡使和天马再到京师长安,沿途所过之地,要提供车驾和食宿安排,可见汉朝对迎天马的高度重视。
这条汉朝大军远征大宛的路线,最终成了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这促进了中国与各国的交流,也就有了诗句“天马常衔苜蓿花,胡人岁献葡萄酒”。
急急“如律令”,悬泉置的“标配”
说到急急“如律令”,就不得不提悬泉置。作为汉代建立在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驿置机关,这里每天都在传递各种邮件和信息,迎送过往使者、官吏、公务人员和外国宾客等。

这里出土的“悬泉里程简”与甲渠候官遗址所出“驿置道里簿”可以衔接,完整记录了从京城长安到敦煌的路线、里程以及沿途经过地区,是研究丝绸之路东段交通的重要资料。
在这里,你能看到驿使快马加鞭地传递邮件,还能看到官府为了宣传“环境保护法”,将《四时月令诏条》誊抄在墙上,向往来路人广而告之。

从公文用语到道教咒语
张道陵的“职场灵感”
自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律令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越来越低。到了东汉以后,官方文件里已经不再有“如律令”的惯用语,因此如律令就再也不属于皇上的金口玉言。
也正因为如此,东汉的张道陵在创始道教时,根据他曾经当过巴郡江州行政长官的经历,所以在书写道教驱使鬼神、治病禳灾经文的最后部分时,除了效仿以前官方文书中常用的如律令字眼外,还别出心裁地加推出“一如律令”“急如律令”和“急急如律令”,意思都是快快承办某件事情。“如律令”这一从前专门属于皇帝用的术语,就此演变为道教的驱妖除邪的专用咒语,并出现在社会的日常生活上。
例如流行于东汉、魏晋时期的随葬物镇墓罐罐身上,都写有镇墓文,其最后写的文字或者是“如律令”,或者是“急急如律令”;吐鲁番出土的许多唐朝随葬衣物疏里,也写有“如律令”“急急如律令”等道教符咒。

徐州云龙山天师岭张道陵雕像
道教神仙的 "官员编制"
“急急如律令”成为道教符咒,反映出道教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很大程度受到了现实政治制度的影响。《太平御览》云:“三清九宫,并有僚属,例左胜于右。其高总称曰道君,次真人、真公、真卿,其中有御史、玉郎诸小号,官位甚多也。”
可见,道教诸神的等级,借鉴了现实政治生活中的等级制度。陶弘景《真诰》云:“定禄官僚有左右理中监,准今长史司马职。”“又有中郎直事四人,如世之尚书也。”从这些说法可知,道教徒是按照现实官制来幻想道教神仙世界中神仙的等级的。
由于现实政治生活中文官制度相对发达,所以道教的神也可以粗略地分为文神与武神两类,且从数量来说,文神远多于武神,文神的地位也比武神要高得多,如道教的最高神三天尊以及“六御”等都是文神。

诗文中的“急急如律令”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祭龙文》中写道:“若三日之内,一雨滂沱,是龙之灵,亦人之幸。礼无不报,神其听之!急急如律令。”在这首诗中,白居易以“急急如律令”结尾,表达了他急切希望龙王降雨,缓解旱情的愿望,借助这句话的力量,仿佛能够催促龙王迅速行动,满足人们对雨水的期盼。
大家都熟悉的唐代诗人陈子昂,他的一篇名叫《荣海文》中就有“无昏汨乱流以作神羞,急急如律令”这样的句子。唐代另一位诗人释寒山也曾经写下“今日得佛身,急急如律令”的诗句。
明代作家汤显相在名作《牡丹亭》中也用了“急急如律令”——“此符屏却恶梦,辟除不祥,急急如律令救。”
《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平顶山与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战斗这一章就有“急急如律令”这样的咒语。

在现代影视和小说中,“急急如律令”更是成为了一个经典的元素,常常被用来营造神秘氛围、推动情节发展,电影《哪吒2》便是如此,太乙真人每次施展法术时,总会喊出那句 “急急如律令”。
从汉朝的公文到道家术语,再到《哪吒2》的台词,“急急如律令”见证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下次看电影时,不妨留意这些藏在台词里的文化密码,说不定你也能成为“文化解谜家”!
你觉得“急急如律令”是什么意思呢?
你还知道哪些影视剧的冷门文化梗?
快来评论区留言分享吧?
图文综合至央视新闻、央视一套、北京青年报、历史研习社、写乎、视觉中国、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官方微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