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锋行链盟
《锋行链盟2025年3月中国电力产业政策深度解读》
一、国家政策导向:聚焦安全、绿证与应急管理
绿证制度深化
国家能源局发布《中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百问百答(2025版)》,明确绿证作为可再生能源消费唯一凭证,推动绿证与能耗双控、碳排放核算衔接。
《中国绿色电力证书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4年绿证核发量同比增长超50%,国际互认进程加速。
电力安全治理升级
开展电力安全治理体系建设专项行动(2025年3-12月),分三阶段强化电网调度、并网管理及应急预案。
华东能源监管局要求安徽、上海等地新能源项目分阶段执行涉网安全标准(2025年6月1日为新老项目划分节点),存量项目需制定分类管理方案。
行业标准与市场规范
修订《电力业务许可证》申请流程,简化行政审批。
发布《电力企业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要求企业建立覆盖全业务的应急预案体系。
二、地方政策亮点:差异化布局与创新实践
(一)新能源与储能
分布式光伏与储能协同发展
浙江温州瓯海区:对用户侧储能项目给予每千瓦时0.8元补贴(连补两年),推动工商业储能应用。
河南:第七批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累计风电装机达3.8GW,2025年规划新增新能源装机50万千瓦+储能20万千瓦时。
海南:明确2025年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85%,探索海上风电制氢及绿甲醇加注体系。
风光大基地与技术创新
甘肃:打造全国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2025年目标产值1100亿元,重点发展氢能装备、储能系统。
青海:推动“源网荷储充放”微电网建设,要求园区级项目需求响应能力达最大负荷的3%-5%。
(二)电力市场与电价改革
现货市场与绿电交易
福建:电力现货市场试行“日清月结”,15分钟为交易基本时段,市场化机组按日结算。
广东:2024年绿电年度补充交易启动,允许售电公司通过绿证交易优化收益。
分时电价与削峰填谷
湖北:拟推重大节假日深谷电价(如“五一”“国庆”期间),引导企业错峰用电。
四川遂宁:鼓励企业参与市场化需求响应,落实补贴政策降低用电成本。
(三)电网安全与数字化转型
涉网安全管理强化
安徽、上海:新能源项目需通过加密方式接入调度系统,2025年6月1日后并网项目须满足更高安全标准。
虚拟电厂与智能调度
陕西:2025年目标虚拟电厂可调资源达30万千瓦,2026年提升至100万千瓦。
浙江衢州:发布光伏发展规划(2025-2030),划定集中式光伏可开发量1204万千瓦,分步推进34个项目。
三、政策趋势与挑战
核心趋势
绿电消费刚性化:绿证与碳核算挂钩,企业采购绿电需求激增。
储能多元化: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如飞轮、液流电池)并重,政策补贴与市场机制并行。
区域协同深化:长三角、大湾区推动跨省绿电交易,西北地区强化新能源外送通道建设。
挑战与建议
并网瓶颈:新能源项目集中投产导致电网调峰压力增大,需加快灵活性资源部署。
补贴可持续性:地方财政压力下,需探索市场化补贴机制(如绿证交易抵扣)。
安全风险:分布式光伏、储能项目爆发式增长,需强化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
四、未来展望
2025年电力产业政策呈现“强监管、促转型、重创新”特征:
短期:绿证交易放量、储能项目落地、电力市场扩容是关键抓手。
长期:氢能、CCUS(碳捕集)等前沿技术将融入政策框架,推动电力系统零碳化。
企业建议:
关注地方补贴申报窗口期(如浙江储能补贴、河南源网荷储项目申报)。
加速布局“新能源+储能”一体化项目,抢占区域市场先机。
强化网络安全与并网合规性,规避政策风险。
总结:2025年电力政策以安全为底线,以绿电为核心,通过市场化机制和技术创新推动能源转型。地方政策因地制宜,长三角、西北、华南成创新高地,企业需精准把握区域机遇,构建低碳竞争力。








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