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图/班玉珏
雄安新区设立八年来,以“千年大计”的定力和“只争朝夕”的干劲,一年一个节点、每年一个模样,从无到有、拔节生长。容东、容西、雄东等新建片区16.9万名群众喜迁新居;5、10、15分钟的街坊、邻里、社区生活圈落地;新建学校、社区卫生服务站、养老服务设施,“三校一院”开学开诊……新区八年时间完成了从规划到实景的跨越———这里既有拔地而起的楼宇与产业,更有百姓嘴角的笑意与眼中的期待,城市“温度”真实可感,一幅新时代宜居宜业的幸福画卷正徐徐展开。

居民在容西片区慢行生活步道休闲
【宜居幸福城】
办好民生事,让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
近年来,雄安新区雄县黄湾村创新乡村产业振兴渠道,先后创建数十家集体企业,村里投入1.5亿元建村民小区,为831户村民圆了“上楼梦”。黄湾村也“变身”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成为雄安现代化城市发展惠及民生的生动“缩影”。
“我们的集体企业吸引了160余户村民入股,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村里打造‘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商业’乡村振兴品牌,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2000万元。”黄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秋乱说。新区设立以来,黄湾村先后创办了雄县黄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河北雄安瑞圆商务服务有限公司等13家集体企业,通过民宿聚落、商业步行街、夜景美食、园林维护等项目的开发运营,实现了近千人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纯收入4.58万元的目标。

位于雄县黄湾村“红色一条街”的农家院
在此基础上,黄湾村还打造集休闲、旅游、观光、采摘、民宿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将新型农业、文旅产业等作为新的发展方向,投资2300万元兴建雄县红色文化展览馆,打造了红色一条街、15家老兵小院,修建龙翔街黄湾河码头,进一步增强了黄湾旅游吸引力和住宿接待能力。
一件件惠民实事相继办成,如今的黄湾村,产业兴、环境美、村风正,不但宜居更加宜业,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锚定绿色发展,打牢新区生态基底
春日的白洋淀,渔船、游人在蓝天碧水间穿梭,青头潜鸭妈妈带小鸭在苇丛中游弋,“未来之城”以“绿”为笔,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令人陶醉。
雄安新区设立后,白洋淀治理通过科学补水、生态清淤、退耕还淀、百淀连通等五大工程,退耕还淀面积达74.22平方公里,构建起“百淀连通”的水网体系。如今,白洋淀水质已由Ⅴ类提升并稳定保持在Ⅲ类,野生鸟类种群数量已达 295 种,野生鱼类恢复至 48 种,指示性物种中华鳑鲏广泛分布,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八年来,雄安锚定“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生态格局,累计建成8600余亩公园绿地、近130万平方米水系、47.8万亩人造林。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11%提升至35%,树种由新区设立前的几十种增加到300多种。
八年来,这座承载“千年大计”使命的“未来之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建设绿色、森林、智慧、水城一体的新区,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蓝绿清”三大板块建设,为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打牢生态基底,让“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愿景渐成现实图景。

北京四中雄安校区与北京校区同上一堂课
京津冀合作,形成优质教育体系
2017年8月,京冀两省市签署《关于共同推进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战略合作协议》。雄安新区通过引入京津冀优质教育资源、推进高校疏解落地、创新教育体制机制,让百年名校的“基因”融入“未来之城”的血脉。八年来,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八十中、天津一中等名校纷纷在雄安设立分校或开展“手拉手”合作,助力新区教育水平快速提升。
过去一年,雄安新区高校疏解工作加速推进,雄安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2所,新增学位3225个,实施基础薄弱校改造20所,创建乡村特色校10所、音乐特色校20所,推动城乡教育更加均衡。同时,创新课后服务模式,开展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试点工作,拓宽课后服务渠道,累计服务1000余名学生;在33所中小学开展寒暑假免费托管服务,累计服务4.8万人次学生。
截至目前,雄安与京津冀合作学校总数已达74所,形成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链条优质教育体系。

整洁敞亮的雄安新区政务服务中心
【宜业未来城】
为疏解对象和群众当好“后勤部”
走进雄安新区政务服务中心,整洁敞亮的办事大厅里,一体化开放式的受理窗口整齐排布。八年来,雄安政务部门不断优化服务,为疏解对象和群众当好“后勤部”,为新区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让发展红利惠及更多企业和群众。
“截至目前,我们分五批印发了京雄同城化事项清单,让疏解对象畅享便利……雄安新区为落地企业提供‘一对一’服务,大到项目选址,小到办公装修,都有全程帮办。”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审批改革组组长靳惠说,当前,雄安新区已经把跨省迁移过程中涉及的企业登记、涉税业务、公章备案等6个环节全面打通,形成全链条服务应用体系,实现六部门协同“一键迁移”“无感畅办”。
为了让施工企业实现“拿地即开工”,新区营商环境局通过审批流程“再简化”,全面实施建设项目“一会三函”审批制度,将建设项目开工审批环节缩减为4个,审批时限压缩至12个工作日,平均压减申报材料40%以上。中国中化大厦项目,从拿地到进场在一个月内完成;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雄安总部项目,提交材料第六天实现合规开工……
此外,雄安新区着力推动线下办事“只进一门”,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登记、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参保登记等29项社保服务向基层延伸受理。登录雄安新区政务服务网,可实现企业开办、工程建设、社会事务、公共服务等业务一口办理、网上审批。企业群众只需进“一张网”,就能办成不同领域的事项,网办率超过85%。

群众在雄安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业务
让疏解对象“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
“对符合条件的顶尖科学家,给予2000万元至5000万元科研经费和300万元生活补贴;高校优秀应届毕业生入职后5年内,每月分别按博士生3000元、硕士生2000元、本科生1000元发放生活补贴。”2023年底,雄安新区发布《关于打造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聚集新人才的若干措施》,以“真金白银”和“全链条服务”向全球人才敞开大门。
为吸引创新人才,雄安新区常态化开展系列“雄安行”活动,包括“千企雄安行”“百家创新平台雄安行”等品牌活动。截至目前,已有17个院士团队项目落户雄安,19名高层次人才在雄安新区领衔创办企业,1.4万多人办理了“雄才卡”。
为了让疏解对象“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新区推出的“雄安一卡通”集合政务服务、待遇发放、金融服务、就医购药、交通出行、旅游观光等8大功能应用,让北京疏解人员和新区群众真正实现“一卡在手、办事无忧”。

雄安新区汇聚众多高端产业,一家芯片企业的工作人员在生产线上
截至目前,雄安已实现212项京雄服务场景、209项京津冀资质资格互认事项全面落地,确保了疏解人员的创业条件、居住条件、福利待遇实现“来到雄安、优于北京”。
八年间,雄安新区从“人才洼地”跃升为“创新高地”,从政策引力到产业活力,这座“未来之城”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构建起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的创新生态,成为吸引高端人才的“强磁场”,同时,不断拓展的“同城化”场景,也为百姓的安居与乐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文/河北青年报记者王明空
供图/李娟、李鑫、雄安新区宣传网信局、北京四中雄安校区、新华社
编辑/裴红川
校对/韩妮
河青新闻网编辑张永忠 | 频道主编耿硕 | 频道监制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