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最佳温度35~45℃

更新时间:2025-05-06 17:17:00

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主治医师 胡叶子 □主任医师 金晖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饮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其中,食物温度的选择易被忽视,但它对胃肠道的健康至关重要。

过热过冷都不好。当食物温度超过65℃时,易烫伤口腔和食道黏膜,长期如此可能增加口腔溃疡、食道炎症甚至食道癌的风险。食物温度低于15℃,如冰镇饮料、冰淇淋等,虽能带来短暂清凉感,但会刺激胃部血管收缩,影响消化功能,甚至引发胃痛、胃痉挛或消化不良。对于体质较弱的人群,过冷食物还可能干扰血糖稳定,不利于健康。

35~45℃,胃肠最爱的温度。临床营养学推荐,35~45℃是食物的最佳入口温度。这一温度区间接近人体体温,既不会对口腔、食道和胃黏膜造成刺激,又能促进消化酶的活性,帮助食物更好地被分解和吸收。同时,温热的食物能舒缓胃肠道,尤其适合脾胃虚弱或消化功能较差的人群。

如何判断食物的适宜温度?最精确的方式是使用食品温度计测量,确保温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如果没有温度计,可用手腕内侧或是嘴唇轻触食物,若感觉温热但不烫,通常就是适宜的食用温度。此外,观察食物的状态也有助判断,例如热汤表面无明显蒸汽,或食物颜色未因高温发生明显变化,都说明温度适中。

特殊人群更需精细控温。婴幼儿口腔和食道黏膜娇嫩,喂食前应将食物冷却至接近体温(约37℃),避免烫伤。老人感官功能退化,对温度的敏感度降低,易误食过烫食物,建议用智能温控饭盒、温控水杯等辅助。鼻饲或食管胃手术后的患者,食物温度更需严格遵循医嘱,应维持在38~40℃,以减少对消化道的刺激。此外,这些人群的饮食还需兼顾营养均衡和易消化,避免辛辣、油腻等加重消化负担的食物。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