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内科主任 卢明芹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虞 晔
不久前,上海67岁的李先生被一场怪病缠上。一开始,他只觉得身体不对劲,喉咙疼得像被刀割一样,寻思可能是感冒,就吃了些感冒药。但之后李先生的情况越来越糟糕,吃不进东西,还发起了高烧。接下来的20多天,他一到下午体温就飙升,浑身疼痛。到医院就诊后检查发现,李先生是感染了汉塞巴尔通体,俗称“猫抓病”。医生询问了解到,李先生家中养着三只从楼道捡回的流浪猫,这些猫从未接种过疫苗,也未做过驱虫。

猫抓病又称“猫抓热”,是汉塞巴尔通体等病原体经猫抓伤或咬伤伤口侵入人体,引起以皮肤局部红斑、丘疹和局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一种自限性传染病,病程通常在3周至数月,极少数患者症状会比较严重。
大约40%的猫在它们生命中的某个时期会携带汉塞巴尔通体,但大多数感染的猫不会出现症状。人与猫不同,感染该病原体后容易发病,感染者以21岁以下人群为主,14岁以下儿童接触新获得的宠物猫崽后发病较为多见。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卢明芹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人感染猫抓病通常有三种方式:
1、创伤性接触传播:当被感染的猫的爪牙穿透皮肤表皮层造成深度伤口时,病原体可经破损处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2、黏膜暴露传播:被感染的猫舔舐人体开放性伤口如新近擦伤、眼结膜或口腔黏膜时,病原体可通过黏膜屏障建立感染通道,即便未造成显性伤口仍具传播风险。
3、媒介生物传播:猫身上携带汉塞巴尔通体的跳蚤、虱子等体外寄生虫,在叮咬人体过程中通过唾液腺注入病原体,此类传播方式具有隐匿性强、防控难度大的特点。
最近天气转暖,动物活动频繁,且很多动物到了发情期,情绪不稳定,容易攻击人,一旦发生抓咬事件,应第一时间用大量清水和20%浓度的肥皂水交替冲洗伤口15分钟以上。冲洗后,用干净毛巾轻轻擦干伤口,再用碘伏、酒精等给伤口消毒。处理完伤口还要马上去医院就诊。养宠物的家庭如果发现成员出现38℃左右的持续性低热、局部淋巴结肿大(主要表现为脖子肿大)、夜间盗汗、乏力、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宠物是人类忠实的伙伴,但这份亲密需以健康为前提。卢明芹强调,养宠家庭务必做好以下防范以预防猫抓病:每年为宠物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疾病;按规范为宠物接种核心疫苗;根据宠物活动范围,制订内外驱虫计划,使用广谱驱虫药;与宠物接触后需用肥皂彻底洗手,定期修剪猫爪;尽量避免被宠物抓伤、咬伤和舔舐开放性伤口或黏膜。值得注意的是,流浪猫汉塞巴尔通体感染率更高,与流浪猫接触时更要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