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五旬老农和他的“小人书”

更新时间:2025-05-09 10:03:00

石增福(右二)在乐二村农家书屋向前来参观的阅读爱好者展示自己收藏的“小人书”。 闫静蓉 摄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尤其爱看‘小人书’,常常被书里的画面和故事所感动。后来自己就琢磨着用铅笔、油笔临摹‘小人书’中的画面,边读边画,找乐子。”石增福小心翼翼地翻着“小人书”,向记者讲起了他和“小人书”的故事。

近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走进位于甘肃省高台县宣化镇乐二村石增福的家,一进门,就被浓浓的传统农家气息所吸引。干净的小院内,碗口粗的两棵枣树尽显主人的勤劳,杂物棚下的农具井然有序。暖烘烘的套间墙角处,一个书柜内整整齐齐地码满了书籍,石增福收藏的旧年画等挂满墙面,让人回忆满满。

今年58岁的石增福是乐二村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少年时,因家境贫寒、兄弟姐妹多、劳力少等原因,石增福只上到了初二。辍学几年后,他就跟着大人外出打工。20世纪70年代,在他上小学时,图文并茂的连环画总是被玩伴们争相传阅。“那个时候,我的脑子里虽然还没有收藏‘小人书’的意识,但是我经常把看过的书有意无意地放在一个纸箱里,还时不时用自己攒下的零花钱买新书。”石增福说,随着日积月累,他有意无意收藏的“小人书”越来越多,只要一有空,他就如痴如醉地抱着“小人书”阅读。

“我十几岁的时候,收集的‘小人书’就有300多册。书里的故事能鼓舞人的斗志,让人爱憎分明。因为痴迷‘小人书’,耽误了农活,母亲一气之下将100多册烧了炕,挺可惜的。”说话间,石增福眼里闪着泪花,对母亲当年的不理解还“耿耿于怀”。

在展示“小人书”时,腼腆的石增福打开了话匣子,《刘胡兰》《雷锋的故事》《渡江侦察记》《从奴隶到将军》等耳熟能详的“小人书”里的红色故事,他讲得头头是道,动情时,眼眶中依然泛着泪花。他现在收藏的300多册“小人书”中,200多册是当年走村串巷收集的,另外100多册是前些年到外地打工时在旧书摊上淘的。

1996年,石增福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成家后,家庭的责任更重了,却没有影响石增福对“小人书”的痴迷,他一边打工,一边搞收藏。闲暇时,他就用圆珠笔和铅笔画“小人书”、画年画,画得好的保存下来自己欣赏,画得不好的就烧炕、架炉子。二十几年来,他画了12本“小人书”。

“人各有志,我现在生活虽然谈不上多富裕,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老伴和闺女对我痴迷的‘事业’很理解,也很支持。”石增福说,现在,两个女儿一个已经成家,一个刚参加工作,他也有更多的精力专心收藏、阅读、画画。“不图别的,至少可以给子孙做个榜样。”他说。

高台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4月23日,在宣化镇开展的世界读书日活动中,石增福带着自己珍藏的“小人书”走上舞台,在向乡亲们展示“小人书”的同时,分享了自己通过读书带来的乐趣与感悟,引发全场共鸣。“石增福40多年收集、临摹‘小人书’的坚守,不仅获得了乡亲们的认可,也成为全县乡村文化振兴的代表人物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