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六区获评全国文明城区称号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2个全国文明城区 全国文明村镇达到119个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北京市一批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受到表彰。石景山区、门头沟区、顺义区、大兴区、怀柔区、密云区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区称号;朝阳区孙河乡等57个村镇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东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142家单位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尚丽新家庭等22户家庭获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称号;北京汇文中学等18所学校获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此外,孟二梅、焦云龙当选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
经复查确认,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通州区、延庆区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区称号。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本市坚持以全国文明城区创建为龙头,推动“五大创建”合力并进,持续提升市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2个全国文明城区、119个全国文明村镇、393个全国文明单位、42户全国文明家庭、33所全国文明校园。
全国文明城市(区)是国内所有城市品牌中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的一个,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是目前国内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也是最具有价值的城市品牌。当天,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区称号的喜讯传来后,获评六区的市民欢欣鼓舞,一时间,微信朋友圈纷纷被刷屏、点赞。
石景山区创城办向全区人民发出感谢信:“全国文明城区的荣誉是对每一位石景山人文明底色的最高褒奖,并诚挚呼吁石景山人继续当好文明的‘守护者’,为文明城区画卷增添亮丽色彩。”
怀柔区社会各界纷纷发言,曾投身创城十年的工作者罗东感慨“路在脚下,以人民为中心才是创城根本”;基层工作者张一帆为党建引领下的成果振奋,对未来满怀热忱;普通市民彭丽洁、志愿者耿潇骄傲于家乡的蜕变,愿继续为文明建设添砖加瓦;科研工作者焦毅则看到科技创新与城市文明的交融共生,坚信怀柔将以科技与文明的双翼,在国家创新版图上闪耀更耀眼的光芒。
门头沟区则表示将以此为契机,持续巩固和提升文明创建成果,不断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推动区域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让“绿水青山门头沟”的城市品牌更加响亮,让文明之花在京西大地上绽放得更加绚烂。
近年来,本市秉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将城市文明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让精神文明成果惠及民众,提升幸福指数。
本市把利民惠民作为创城前提,从解决市民身边烦心事入手,针对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的顽疾,通过20多次市级专题调度会,开展“文明驾车礼让行人”、整治非法小广告等专项行动,变治理难点为创建亮点。比如,自2021年开展“文明驾车礼让行人”专项整治,经严格执法、文明劝导,以及多方示范引领与行业自律,路口交通违法和伤亡事故大幅下降,参与者礼让意识显著增强。背街小巷历经三轮精细化治理行动,9年里5000余条实现蜕变,城市环境和市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
城市环境改善的背后,是将文明创建融入城市治理的实践。本市将文明城区创建纳入《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关于深化文明城区创建的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16区创建主体责任,市级部门齐抓共管,首都文明办统筹协调,实现了“全域联动”。
城市文明核心在于人的文明。数据显示,2024年本市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达90.8分,连续19年上升。本市通过开展“北京榜样”等活动培育社会风尚、涵养青少年价值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也办得有声有色。在文明城区的创建中,市民既是文明成果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邻里议事厅”“聊聊吧”“童声议事”“精治合伙人”等共治共享平台的搭建,方便了群众参与社区事务;“副楼长”“网格员”“新社工”等为新就业群体打造的新身份,让他们更快融入城市生活参与城市治理。
从高位统筹到精细治理,从为民服务到全民参与,本市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探索出超大型城市文明建设的新路径。未来,本市将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迈进,让文明之花更加绚烂。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