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我们如何与鲁迅相遇?

更新时间:2025-04-13 18:19:00

主持人语

在去世前一个月,鲁迅先生留下了七条遗嘱,其中一条是:“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先生不会知道,在他离开89年后的今天,许多人的生活被学习、工作和刷短视频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但我们没有忘记他,相反,先生的作品、文字,比任何时候都传播得更广,堪称当之无愧的文学顶流。

在新媒体时代,我们是如何与鲁迅相遇的?又是如何运用新媒体对鲁迅进行阅读、传播和重塑的?鲁迅在我们与新媒体时代发生关系的过程中,发挥着怎样与众不同的作用?如何理解这其中的“鲁迅热”现象?又应当如何建立与鲁迅的联系?

感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黄海飞老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彬老师和西北大学文学院张宇飞老师的支持,他们将自己的大半精力,放在了阅读鲁迅、研究鲁迅和传播鲁迅上。希望我们能与“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共读鲁迅,那里的世界与你我都有关。

——李杨(《扬子江文学评论》编辑)

鲁迅照

人工智能时代鲁迅的“轻”与“重”

文/黄海飞

年初DeepSeek引发全民关注,一周之内用户突破1亿,成为史上最快达到这一纪录的应用软件。DeepSeek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与春晚舞台上的宇树机器人一起将中国拽入了AI时代。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新纪元。那么,AI时代还需要文科吗?与鲁迅相关的追问是,AI时代,还需要鲁迅吗?鲁迅将会怎样?

鲁迅生前没有留下任何音频和视频资料,这令后人稍感遗憾,然而AI视频技术可以仅凭一张照片就让鲁迅“原地复活”,你可以看到鲁迅的动作,听到鲁迅的声音。鲁迅在此变得轻盈可触了。这像一个悖论,非人的AI却使鲁迅更像真人。但这实际上延续了社交媒体时代以来的趋势,一种我称之为“轻鲁迅”的趋势。自2009年微博上线,2014年微信推出,社交媒体上开始涌现众多将鲁迅描述为轻松活泼形象的文章,如写鲁迅吃柿霜糖吃到牙疼,写鲁迅爱看电影爱坐小汽车,写鲁迅爱好美术爱搞设计,多才多艺,鲁迅是个吃货∕文艺青年∕斜杠青年∕北漂青年……进入短视频时代,B站上鲁迅成为顶流,至今已有三个视频播放破千万,分别是“【亿万填词】我把鲁迅先生填成了一曲《起风了》——谨此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野草》:我把16首鲁迅写成了一首歌”“悬溺一响,鲁迅登场”。三个视频都有一个共同规律,即鲁迅的生平或者作品被改编成年轻人喜爱的流行歌曲。鲁迅不再是正襟危坐、怒目圆睁的斗士,一变而为和蔼可亲、爱玩爱笑爱打闹的年轻人亲近的形象。概而言之,鲁迅走下神坛,回到人间。

这首先当然是对于长久以来鲁迅形象的丰富。一直以来,鲁迅的简介沿用这个定义:“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化新军的旗手”“文化革命的主将”。在实际讲授中,可能又偏重于革命家。而在课堂之外,在社交媒体上,年轻人得以发现别样的鲁迅。

年轻人看待鲁迅的视角也发生了变化,不同于上辈人的仰视,他们更多是平视。鲁迅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企及的偶像,而是可以握手拍肩、平等对话的朋友,是我们中的一员。这一点倒更接近于鲁迅在世时的状态。那时候左联内部年轻人就有不同的声音,甚至平易地将鲁迅称为“老头子”,非左翼青年的观感则更具历史现场感。最近读王世家所编《鲁迅回忆录》,散篇上卷中收录了马钰所写的《初次见鲁迅先生》,初刊1926年3月《孔德学校旬刊》。马钰当时还是十五岁的中学生,文笔稚气诚实,谈及自己最爱看鲁迅先生的小说,因为“有许多都是跟小孩说话一样,很痛快,一点也不客气”,写到初次见鲁迅的印象,先是从玻璃窗外一看,“只见一个瘦瘦的人,脸也不漂亮,不是分头,也不是平头”。写鲁迅衣着,“看他穿了一件灰青长衫,一双破皮鞋,又老又呆板,并不同小孩一样,我觉得很奇怪。鲁迅先生我倒想不到是这么一个不爱收拾的人!”写鲁迅吃东西,“看来牙是不受什么使唤的,嚼起来是很费力的。”写得都非常得真实,不过分拔高也不肆意贬低,鲁迅在其笔下只是一个普通人。时间跨度将近百年,年轻人对于鲁迅的视角与看法竟惊人的相似。

回到当代,这种将鲁迅轻松活泼化的描述对于鲁迅的接受自然是很有裨益,年轻人借此才得以亲近鲁迅。然而,当过于强调鲁迅轻松的一面,我们或许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鲁迅的另一面,即沉重的深具批判性的鲁迅,后者才是鲁迅的意义所在。很遗憾,在上文提到的B站热门视频中,这些元素展现还不够。

也不是没有反例。我一直关注B站UP主“云社”,从它取名即可见其幽默与讽刺。“云社”让鲁迅与周树人说相声,将鲁迅的“轻”与“重”演绎得恰到好处。看到这样的视频,你又会觉得AI时代,鲁迅还是光芒万丈,鲁迅仍将不朽。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副教授)

原标题:《黄海飞:人工智能时代鲁迅的“轻”与“重”|在新媒体时代与鲁迅相遇》

栏目主编:陆梅 文字编辑:何晶

来源:作者:黄海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