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刘轶琳8月28日报道:这两天,“身体抵抗解码展”在吴江路拉开帷幕,展览旨在提升公众对肥胖疾病的认知,树立科学的疾病防控意识,通过独特装置艺术呈现了通过常规生活方式减重时,人体对体重降低所产生的自然生理抵抗机制,以消除大众对于肥胖患者的偏见,展览将持续4天。

肥胖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脂肪组织过度积累或分布、功能异常的慢性、进行性、可治疗性疾病,因肥胖产生的疾病负担与日俱增,而体重管理远远超出“少吃多动”的简单认知。本次展览由礼来中国发起,用可触可视的“解码”语言揭示:当体重开始下降,身体便可能启动“代谢适应”的防御机制——切换到“节能模式”与“进食模式”,食欲失控、平台期顽固、运动徒劳皆是这一防御机制的具象化。仅靠单纯生活方式干预,多数患者难以突破这道生物屏障,减重及其长期维持变得异常艰难。

因此,展览呼吁:肥胖是可治疗的疾病,减重失败根源并非简单的意志薄弱,代谢适应造成的身体抵抗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寻求专业医学支持破解这一机制,方能真正帮助肥胖者松绑,实现科学、可持续的疾病管理。

近年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持续增长,给国民健康带来巨大挑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医学院肥胖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医师协会肥胖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邹大进教授指出:“肥胖的发生与大脑中调节饥饿和饱腹感的机制发生病理性改变有关。当患者开始‘少吃多动’后体重开始下降时,身体便启动了抵抗机制——食欲增强、消耗降低,使得进一步减重更加困难,出现减重平台期甚至体重反弹。因此,科学的体重管理需多维度并举,比如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减重手术,对抗生理抵抗。近年来新型药物的靶点作用于大脑、脂肪等多个器官,不仅能实现显著减重,还能预防和治疗多种合并症。临床证据表明,越早干预,患者获益越大——早诊断、早治疗可同步提升生活质量并降低远期风险。随着‘体重管理年’行动推进、公众意识觉醒及创新药物持续迭代,肥胖的科学管理正迈入精准、高效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