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刘雅婷 张妮 徐刘刘 李洁祎】开栏的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近年来,中国文化百花齐放,在海外也不断创造出夺目的成绩。从本期起,文化教育版将推出“文化出海TALK”系列访谈,邀请不同文化领域的亲历者,讲述他们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经验与思考。
日前,知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创作的青铜雕塑《紫气东来·老子出关》在俄罗斯国立工艺美术大学落成。该作品是莫斯科首座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为主题的大型雕塑,也是中俄文化年系列活动的成果之一。
吴为山长期以来以雕塑为媒,推动中西文明深度对话,用艺术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2005年,韩国建立吴为山雕塑公园;2017年,大型雕塑《孔子》铜像永立巴西库里蒂巴市政中心广场,由此,该广场被命名为“中国广场”;2018年,大型雕塑《马克思》像永立德国特里尔马克思的故乡;2019年,《百年丰碑》永立在法国蒙达尔纪邓小平广场;2020年,《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永立意大利达·芬奇博物馆广场;2021年,《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在希腊雅典古市集广场揭幕,近3000年历史的希腊文明首次将中国艺术家的作品立于其文化核心之地;2023年,《孙文先生像》落成于日本北九州……近日,吴为山接受《环球时报》专访,以国际视角和对中国文化的深度认知,谈中国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出去”。
一场中西文明的“对话”
环球时报:作为中国艺术家,您如何理解“讲好中国故事”?
吴为山:人类文明是多形态的,正因其多样性,各种文明才各具特色、美美与共,在交流互鉴中不断融合。而艺术,作为人类心灵的镜子,不仅能够映照时代与国家,更彰显了人类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通过艺术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在全球产生积极影响,是一项极具意义的事业。
作为一名中国艺术家,我始终在思考如何通过艺术向世界讲述中国,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人民与中国故事。中华民族是一个厚重而博大的民族,拥有悠久深远的历史,这正是我们应当向世界介绍的内容。唯有理解中国的历史,才能真正读懂今天的中国。
环球时报:您的很多作品走出国门,在国外很多城市“落户”,您如何看待雕塑作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雕塑能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承担怎样的独特角色?
吴为山: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但对于外国人来说,要在短时间内理解并不容易。若缺乏亲身体验,就需要借助文化载体来沟通与传达。但文学需要翻译,书法难以直接理解,绘画虽具直观性却受限于二维空间。而雕塑则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障碍,具有强烈的表现力,是一种极具传播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
作为一名雕塑家,我始终希望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中国、传达中国精神。更重要的是,我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伟大的时代背景,这是我坚守文化自信的根基。因此,我选择雕塑这一艺术形式,来表达中国的故事。
雕塑具有独特的“立体性”特征,它以石材、不锈钢等材料,以凝固的方式,承载艺术家的精神内涵与人文价值。一件优秀的雕塑,不仅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更能体现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它不分语言边界,跨越时空,激发全球共鸣,这正是中华文明所蕴含的魅力。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雕塑创作。彼时,中国正值经济腾飞,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精神世界相对匮乏。在我看来,一个国家如果缺乏精神支柱,是难以长远发展的。作为艺术工作者,我有责任将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艺术家与文学家通过艺术形式呈现出来。
中国历史上并没有现实人物塑像的传统。不像西方有达·芬奇的自画像,也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雕像,中国古代人物如孔子、李白等,大多缺乏确切形象,只能依靠后人理解与想象来创作还原。这种“塑像”的过程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文化传承与精神重建的过程。
环球时报:您如何评价《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等“对话”系列作品在国际语境中的意义?
吴为山: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不仅塑造了自身历史,也应为全人类贡献智慧。在思想领域,孔子、老子等哲人被世界了解与尊敬;在科学领域,祖冲之、张衡等先贤同样值得国际认可。在创作历史人物时,我不仅会深入研究他们的思想学说与所处时代的背景,还关注他们的生活环境与精神状态。这些凝结着中华精神与道德品质的作品,不应仅限于在中国展示,更应走向世界。
然而,在让这些人物“走出去”的过程中,也要讲究一种对话。因此,我确立了一个创作主题——中西文化的“对话”。我选择世界历史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与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进行艺术性对话,并将这些雕像安放于相应国家,以引发文化共鸣。例如,我创作的《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雕塑,展示了两位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使用不同语言的艺术大师。他们虽然相隔时空,却共同追求“真善美”,因此能超越客观世界,构成一种中西文明的“对话”。许多意大利观众在达·芬奇博物馆广场看到这组雕塑后好奇齐白石是谁,为什么他与达·芬奇并列。通过这组雕塑,他们了解了中国写意艺术,也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
我还创作了《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如今已落成于希腊。虽然他们相差近百年,但在文明史中这并不遥远。苏格拉底的雕像以典雅庄重展现出古希腊哲学的深度与风格,而孔子的造型则充满中国写意艺术的神韵。两人同处一地,象征着中西哲学精神的交流与共鸣。
环球时报:您认为这些雕塑作品能够“走出去”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吴为山:到今天,我创作的600多尊雕塑已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安家。这些雕像能“走出去”的原因有4点:第一,这些历史人物给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次,中国的经济发展使世界对中国更加关注;再次,这些作品包含了与西方文明不同的文化表达方式;最后,这些雕塑的选题具有超越历史、面向未来的“对话”价值。
馆际协同体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环球时报:您对未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有怎样的期待?
吴为山:作为在全球具有深远影响的大国,中国必须在新时代中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将该理念落实到文化与艺术交流时,应当以真诚推动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情感之间的融合。这是我们这一代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只要我们坚持去做、用心去做、长久地去做,就一定会产生影响。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美术馆也在国际交流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与实践。我们成立了“丝绸之路国家美术馆联盟”和“金砖国家美术馆联盟”,并在两个平台上举办了大量展览,把中国的壮美山河和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呈现给世界。
环球时报:您提出“馆际协同+数字化”策略,能否举例说明如何通过技术提升文化传播效果?
吴为山:“馆际协同+数字化”策略的核心,是让博物馆和美术馆相结合。博物馆的作品主要是历史的经历,美术馆的作品主要是当代的创造,所以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体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国美术馆联合全国多家博物馆共同策展,展出了书法、雕塑、绘画等珍品,有的展览我们也开发了数字展厅、视频讲解、线上导览,让全国乃至海外的观众都能“在线游展”。中国美术馆现在正在展出的“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就很受观众喜爱。这种协同,不是简单拼展品,而是理念和平台的共享,是一次真正的文化共建。数字技术就像桥梁,把千年文明接到每一个人的指尖。
传播中国文化,要因地制宜
环球时报:您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目前面临着哪些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吴为山:中国文化“走出去”,今天面临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充满了挑战。我们不能只把“文化传播”理解成单向的“输出”,而是要让文化走进对方的心里。
中国文化的传播应该是一项全民参与、立体化推进的事业,需从多个方面展示。首先,从时间维度来看,中国历史上的优秀文化成果历来受到重视。但同时,我们还需要将当代中国的时代创造向世界展示。中国是由一个历史、现在和未来组成的长河,不仅要重视它的上游,也要重视它的中游和下游,特别是奔向人类文明大海的未来愿景。
其次,要通过对中国的人物展示,呈现中国的历史,以人民为中心的叙事方式讲述中华文明史。
再次,不要放弃对我们的现代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宣传,也不要认为西方国家会对此有所抵触。我们的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人民精神和深层的价值力量。例如,红军长征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意志,这种精神早已被世界广泛认可。在传播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时,我们也应当传播雷锋精神。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翻译哲学、文学等领域的经典著作,把中国的各类艺术成果传播到世界。
最后,在传播手段方面,我们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文明发展、历史传统和社会现状,调整内容、形式和方法,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
环球时报:谈到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您对中国年轻艺术家有什么建议?
吴为山:年轻艺术家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首先要深入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如果对本国文化一无所知,仅仅在传播方式或艺术形式上做改变,是远远不够的。文化的底蕴和精神必须通过真正的理解和吸收才能有效表达。
其次,走出去并不是单向输出。年轻艺术家还应主动了解世界,熟悉所传播国家的文化背景、经济状况、政治制度、历史传统以及社会情况。如果对他国一无所知,就贸然传播,很难被真正理解和接纳。
最后,年轻艺术家还需加强自我修养,关注文化精华的提炼,努力创作出具有深度和感染力的精品力作。因为每一位走出国门的中国人、每一件走向世界的中国作品,都代表着中国形象。哪怕是在短暂的接触中,也可能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一张“名片”。还可以通过共建服务平台,打造更具中国特色的传播渠道,增强文化输出的整体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