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里的北川河

更新时间:2025-04-18 11:03:00

冬天的北川河。 张福磊 摄

北川河的生灵。张齐民 摄

北川源头活水来。张翔 摄

北川河在西宁的北部,它的一流清水自北向南注入了湟水。北川河是湟水的支流,湟水是黄河的支流。北川河在《水经注》中名为“长宁川水”,因西汉时期在其流域设置长宁亭而得名。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水系最权威最全面的著作,但对黄河源头,包括黄河上游第一大支流湟水的记载却与今天有不少出入,包括湟水与青海湖的位置都南北颠倒,其中主要原因是这一区域当时没有留下文献供郦道元参考。而湟水的支流北川河是个例外,《水经注》记载:“(北川河)水出松山。”北川河的正源在松山,松山这个地名现已不存在,北川河的源头在今天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宝库乡西北部。我第一次到北川河源头地区,看到山上成片的青海云杉郁郁葱葱,想到云杉在当地被叫“松树”,立刻对郦道元如此深查细究北川河肃然起敬。可见至迟在魏晋时期,人们就是以“松山”命名这里。源头地区有无数的泉眼清冽渗冒,有一眼温泉,还有一泓黛青色的泉眼,人们称之为“黑泉”,黑泉如今被西宁市最大的饮用水蓄水库黑泉水库漫没。清代的杨守敬注释《水经注》时指出松山即当时的“布库克必拉”,是蒙古语。现在当地好多人把这里还是叫“布科”,是“布库克必拉”的简化,后来雅化为“宝库”,这个名字在蒙古语中意为“泉水众多”,与这里的实际情况完全符合。

《水经注》还详细记载北川河的支流晋昌川水,即今天的“黑林河”,支流养女川水,即今“东峡河”,还包括一条没有名字的支流,即今“景阳河”,记载得没有任何差池。《水经注》对黄河上游水系记载得特别详细的就数北川河。北川河从祁连山系的达坂山下汩汩流出,达坂山在古时候叫“寒山”,盛唐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翻越此山时写下诗句:“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他所追忆的霍去病,把河西地区归降汉朝的匈奴部落安置在祁连山地区,其中有一个叫卢水胡的匈奴别部在北川河流域的长宁亭繁衍生息,东汉时朝廷册封卢水胡的首领为当地的官员,1973年,在北川河下游左岸的上孙家寨墓葬群遗址中出土了一枚“汉匈奴归义亲汉长”铜印,学者们考证这枚印就是卢水胡降汉首领的印。卢水胡的首领是沮渠氏,沮渠氏的先祖是匈奴的左渠王,左渠王是匈奴的官职,其后人就以先祖的官职为姓氏。居住在北川河地区的沮渠氏后来势力扩大,向外迁徙,大部分迁回祁连山北部河西地区,后来沮渠蒙逊成为北凉政权的统治者,而他们的先祖曾休养生息的北川河流域这时已成为鲜卑人秃发氏建立的南凉政权的领地。407年,沮渠蒙逊击败南凉,迫使南凉求和,算是间接地统治了北川河地区,他的孙子沮渠无讳成为北凉君王之前还担任过乐都太守。他的伯父沮渠仇罗早在西秦时为西平太守,这两个官职不同时期都掌管北川河流域。所以沮渠家族对北川河流域的地形十分清楚。沮渠家族通过武力掌控北凉政权后,把河西地区文化名流都纳入彀中,开始了政权的文治事业,尤其敦煌地区汉魏晋时期的经学世家成了北凉主要文化骨干,其中就有敦煌经学家阚骃。北凉统治者请阚骃修订诸子典籍在北凉传授,接受华夏文明的礼教。阚骃在北凉不仅有为往圣继绝学的抱负,还有协助明王一统天下的宏志,具体呈示就是他开始编修《十三州志》。汉朝一统时中国分为十三州,所谓的十三州就是指整个中国,当时的中国是并立政权最多的时代,大多士子们只为各自的政权服务,阚骃所在的北凉虽偏居西北一隅,但他心怀四海,以中国一统的视野书写着当时的中国地理。

北凉统治者对北川河十分熟悉,加上阚骃本人博学,这也是《十三州志》中对北川河的记载十分精准的原因所在,在政权更迭频繁的南北朝时期,北凉最终被北魏吞并,阚骃带着他的《十三州志》到了北魏首都平城,成为北魏官员。

阚骃去世不久后,另一位北魏的大地理学家郦道元出生。北魏虽然比北凉地域辽阔,文化视野开阔,更坚定地推行汉文化,但还是占据中国北方而已,依旧没有统一四分五裂的中国。郦道元在仕途中想做出一番成绩,让南北方统一的心愿十分迫切。他在任上十分进取,却屡受排挤,始终不得志,最终他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著述《水经注》上。阚骃以汉朝的行政区划为大纲写中国的历史地理,郦道元以汉朝的《水经》为蓝本,追溯地理历史。在中国古代,从《禹贡》到清代《读史方舆纪要》,地理书著者的首要思想就是国家统一,阚骃的《十三州志》和郦道元的《水经注》概莫能外。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引征了《十三州志》的大量内容,对北川河的描述基本来自该书,而且对原文作了校勘,这也使北川河成为《水经注》里黄河上游诸河流中文字记载与实际地理情况最吻合的一条。就像支流汇入主流,《十三州志》汇入了《水经注》中。

北川河流域见证了中国古代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在上孙家寨墓葬遗址中不仅有汉匈奴亲汉长印,有古羌人留下的舞蹈纹彩陶盆,也有来自汉朝地区的龙凤铜镜,中国历史上的多个民族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这里还出土了古代安息国风格的单耳银壶,有南朝风格的鸾凤铜熏炉盖,仅上孙家寨墓葬群就出土文物多达三万件,北川河流域还留存和出土吐蕃、金国、西夏的历史遗址和珍贵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来自青海的文物共四件,其中舞蹈纹彩陶盆、汉匈奴归义亲汉长印、安息国单耳银壶三件文物均来自北川河流域的大通县。从这些带有不同地域文化特征的文物可以看出古人把这片土地叫“大通”的用意,主要在“通”字上,空间上,通东西中外,时间上,通上下古今。北川河有一个特性,它的流域除西宁市区的一部分外,都在大通县,而整个大通县都属于北川河流域。流域和行政区划如此贴合重叠在一起的少之又少。这是一方独特的水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因此成就了一方独特的历史文化。

编辑:刘海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