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关键着力点 王蜀见

更新时间:2025-04-04 03:03:00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是指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应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以实现内涵式发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揭示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成功的教学应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过程。纲要课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用“理、新、热、趣”吸引学生,是纲要课高质量建设的基础;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双主体”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课堂,使课堂活起来,是纲要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深耕教材,增强教学内容吸引力

深耕教材,用“理”吸引学生。纲要课是一门以理说史、以理服人的课程。首先,纲要课要讲清楚“道理”,通过讲故事阐述理论,通过讲知识剖析规律,实现价值性与学理性相统一,让学生在历史与逻辑中深刻理解“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其次,纲要课要讲清楚“学理”,以真理的强大力量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对理论的透彻把握和精透讲解,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还原历史时空,丰富历史细节,通过深入生动的纵横比较,让纲要课以“理”服人。再次,纲要课要讲清楚“真理”,以“新、红”为关键点引入新知识,丰富课程内容。要积极融入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用“新”吸引学生。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创造的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纲要课的教材内容是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学生在中学阶段大多已进行过系统学习,重复的内容往往让学生无心再探究历史背后蕴藏的理论性和价值性。教材体系坚持大历史观,一般以宏观叙事为主,这就需要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纲要课的教学体系应适量增加区域和乡土历史内容,在大历史视野下,挖掘本地的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红色遗迹,以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为切入点,通过鲜活的红色人物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用小故事讲大道理,消除学生的生疏感,提升学生主动学习意愿,逐步构建生动活泼的纲要课堂教学。

关注热点,用“热”吸引学生。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张扬,既踌躇满志也彷徨迷茫,他们所关注的诸多社会问题能够反映自身的思想状况。纲要课要吸引学生,需要增强生动性,使学生对学习保持一种兴奋感。教师应善于设置和捕捉各种有助于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运用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来刺激其情感与思维神经,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例如,以短视频《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爆火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文物视角走进中国近代史,感受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历史战争的沉痛,实现知识与情感的统一。

优化结构,重塑理论知识体系

纲要课程内容庞大,纵向时间层面跨度较大,在有限的课时内讲好课程,专题化教学无疑为一种良好的选择。教师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设置问题引领式专题教学内容,既坚持系统传授,也善于设疑引思,通过构建历史线索清晰、逻辑严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内容丰富的专题教学体系,提升纲要课教学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如在课程体系构建上,纲要课尽管作为一门学科课程而设置,但其内在逻辑并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高校在实际教学中应做到“瞻前顾后”。纵向上,处理好与高中历史的衔接。纲要课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部分,其他部分与之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如“马克思主义原理”对其的指导、“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对其的不同解读等,大学生对纲要课的知识点并不陌生,甚至会觉得重复无趣。教师应充分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其在对比高中历史课程中感受纲要课的升华之处。即两者切入角度和重点有所不同,高中以历史知识讲述与理解为目标,大学以思政理论学科角度展开教学,着重引导学生了解国情,发现社会发展规律,找到中国发展方向,使大学生能够懂得“四个选择”的必要性,做到“两个了解”,从历史学习上升为政治学习。教师要整合课程资源,推动内涵式发展,从而引导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形成完整认知结构。可以采用对比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与理解。

创新教学,充分对接理论与实践

“学与信”和“学与用”的层面,是知识上升为理论、理论上升为信念、信念铸造理想、理想指导行为的过程,是知与行的统一。纲要课绝不是干巴巴的宣讲课,为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内化于心,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应利用社会资源打造“双主体”教学的第二课堂,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红色旅游地等。如在讲解改革开放史时,组织学生进行小岗村实地考察、采访和讨论,对历史事件发生背景、社会影响等予以具体、深入理解,撰写相应的调研报告,以PPT、视频等方式呈现调研成果,发挥学生主体性,增强历史教学的真实性、生动性与针对性。学校还应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红色故事宣讲等志愿活动,前往社区、乡村传播历史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弘扬爱国精神,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对接,提升学生学习体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双向互动,构建“双主体”教学模式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由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则在担任组织者、指导者的过程中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架”,由此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统一。回归纲要课本身,其具有鲜明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特征,大学生又是有意识、有判断、有需求的活生生的个体,与教师一样都是“历史”中的人,不可忽视其能动性与经验性。因此要构建“双主体”教学模式,在师生双向互动中呈现历史纵深感,促进学生多维感知历史,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在课程具体实施中,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一是创设情境,让问题与课题融合。纲要课展现的是国家真实的发展历史,处于新时代的学生难免会产生思想困惑,教师不能仅仅注重知识点的“准确无误”,更要以问题凸显内容。例如,在讲解近代史时,学生以已知视角回顾历史并提出“近代中国能否效仿英国工业革命”“如果穿越历史哪些错误可以避免”等问题,教师据此展开教学,拔高纲要课,实现思想性、政治性与理论性的高度统一。二是加强参与,让探究与指导明晰。在问题导向下,“双主体”教学模式要注重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演绎、专题辩论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教师则要以指导者、协作者的身份出现,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做好引导、补充与总结反思,帮助学生深化历史认知。

〔作者:王蜀见,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三峡学院分中心〕

《青海日报》(2025年04月04日 第7版:理论特刊)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