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荀子》这六句箴言,读懂自我、坚持、理想

更新时间:2024-10-10 08:17:00


《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


其中文章尤以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等特点而著称,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荀子·劝学》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梁启超对其赞誉有加:“汉代经师,不问为今文家,古文家,皆出荀卿。二千年间,宗派屡变,一皆盘旋荀学肘下。”


#1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荀子·荣辱》


【释义】有自知之明的人不会抱怨别人,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不会抱怨苍天;抱怨别人的人则穷途而不得志,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进取。


关于“自知”,可谓大有来头,也是深藏智慧。


《老子》中讲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意是说了解他人的人,是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真正的聪明的。


有自知,方能不怨天尤人,方能见心明性,它是一种如何处理自己和灵魂关系的高级智慧,也是一种边界感的认识。


真正自知的人,知道什么是自身可为,亦知道什么是不可为。他已经能够很好地将自己置身于尘世当中,恰到好处的处理自身与他人的关系,与心灵的关系。


然而自知又何其难,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写道:认识你自己,后被无数希腊哲学家引用和规劝世人。


人贵有自知之明,知己之长,知己之短,做事有分寸,行事有边界。自知后而能知人,知人知己,后而能知天命。


而天命者,并非是宿命论,而是天道之常,宇宙之理,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成人成事的过程中,总有世事无常,人力有限。


而那些不自知者,常常将事情的成败归因他人,归因于命运本身,这种建立在虚妄之上的人生成败观点,顺境时尚可无虞,逆境时一触即破。


所以,真正的强者,诚如罗曼罗兰所言:那就是在认清生命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2

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


——《荀子·非十二子》


【释义】诱:诱惑。诽:诽谤。不被赞誉引诱,不因为诽谤感到恐惧;按照道义行事,正直客观地改正自己的过错。


"不诱于誉,不恐于诽"让人一下子就想到了《庄子》中的经典文字: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当我们拥有了辨别事物的标准和能力,就不会轻易被外物所左右,获膺荣誉,不喜极若狂,理性看待,横遭诽谤,不自怨自艾,坦然面对。


而对于自己的过错,要重视而不是轻视,要正视而不是偏信。


先贤古典中,对于过错有着极为深刻的认知。


《论语》有云: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左传》曾道: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易经》亦载: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所以,过错从来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不自知这样的错误,更加可怕的是知道错误而不加悔过改正,可谓“怙恶不悛”。


弃过错于不顾,错上加错,最终只能害人害己。欲致君子,必在错误中修炼自己,浴火涅槃,劫后重生。


#3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荀子·修身》


【释义】君子可以控制对物质的追求,小人只能被物质所左右。


物欲横流的时代,有时候我们已经分不清是你在控制欲望,还是欲望在控制你,甚至到了扭曲的地步。


身处此间,完全不受他人影响,不受利禄蛊惑,不受欲望驱使,于活生生的人而言,多少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合理处理更显不可多得。


所谓节制,即行有所止,欲有所制,要懂得舍弃,也才能真正懂得获得。穿梭于层出不穷的欲望之间,只会耗尽我们本来就不多的定力与热情。


人生应逐渐学会给思想做加法、欲望做减法。不被繁芜的欲望“俘虏”,不被浮华的生活“绑架”,懂得节制,才能活得简单又克制,享受舒缓与坦然。


#4

不慕往,不闵来,无邑怜之心。当时则动,物至而应。


——《荀子 ·解蔽》


【释义】不羡慕过去,不担忧未来,没有忧愁怜悯的心情,适合时势就行动,问题来了就处理。


坦然面对过去,积极面对未来,似乎一直以来就是人生的主题。


《论语》中有云: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陶渊明也曾在诗中化用: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犹可追。


过去的愉快,痛苦,都已经过去,它们是指尖流过的时光,也是你成长,成熟的养料。


不必抱着曾经的遗憾,沉湎沦陷,不必怀揣曾经的荣光,举步不前,脱下时间的“长衫”,未来正在路上,更有华章任你写就。


犹豫不决,踌躇不定,是你我人生的真正死敌。


活在当下,有难关攻克难关,有错误改正错误,结结实实行走在脚下的土地上,寄意将来,憧憬美好,不可预知的风暴固然可怕,但风暴之后的你也将见证别样的美好。


生命注定要逝去,人生最终有终结,那不妨像尼采所说的那样:


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 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


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5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荀子·劝学》


【释义】冥冥:昏暗不明的样子,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干。昭昭:明白的样子。


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


道理简单,知易行难,能坚持走到最后的人,是少之又少。


耐得住眼前的寂寞,坐得住当下冷板凳,才守得住未来的繁华。把眼光放长,路才会更长,经得起岁月漫长,岁月才会还你圆满。


#6

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


——《荀子·解蔽》


【释义】:精于某一种具体事物的人,只能精通这一类事物;而精于道的人,却可以精通多种事物


洞悉事物的本质,掌握底层规律和逻辑,才能不为一时一事所影响,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也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看待世界的方法与视角。


反过来讲,如果只是一味只是想要靠冥想得道,终究是不得法,只有选择好切入点,以具体的事,具体的物为目标,去探索,去实践,在行动中思考,在思考后再行动,如此反复,方能知行合一,方寸得道。


最终才有望达到朱熹所谓“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的妙境。


此诚《老子》之彻悟之语: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相关推荐